小米 YU7 虹吸效应下第二梯队已“上不了桌”唯问界M7能与之一战

汽车科技 I 渝码科技

近期,汽车行业知名分析师孙少军在最新一期的《战场推演》直播中表示:“小米YU7上市18小时锁单24万台,这绝非简单的爆款现象,而是对25 - 35万元新能源SUV市场的‘虹吸式洗牌’。”

该博主还提出了新能源汽车行业“洗牌”的论断,这意味着现有的第二梯队已“丧失上桌资格”;并且声称,当前真正能够与小米YU7同台竞技的,唯有问界M7。

小米 YU7 虹吸效应下第二梯队已“上不了桌”唯问界M7能与之一战-有驾

1. 小米YU7的“降维打击”模式

在产品维度方面,40万级别的车型具备诸如轴距达3米、5.2C超充、800V碳化硅、双腔空悬 + CDC组合等机械规格,而小米YU7却将这些配置下沉至25万级别,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其产品竞争力。

该车还拥有1973L的最大储物空间、零重力座椅、全车Nappa等配置,在“空间 + 舒适”方面将竞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此外,小米YU7全系标配激光雷达 + Orin - X组合,城区NOA(Navigate on Autopilot,即城市导航辅助驾驶)交付即开通,智能化一步到位。

从价格维度来看,小米YU7采取“锚定 + 穿透”策略,直击用户心理防线,并且在每个配置段都比Model Y“便宜1 - 3万”,从而营造出一种心理落差,再结合其“堆料”的做法,形成了显性价值。

相较于极氪7X、智界R7而言,YU7车型凭借品牌热度产生了“认知溢价”。

在用户心智方面,小米SU7一经上市便成为爆款,这已经提前为YU7完成了“性能、科技、性价比”在用户心智中的铺垫。

如今SUV版本推出,流量直接实现二次转化,小米YU7订单的爆发自然是顺理成章之事。

当“产品优于竞品、价格不高于竞品、心智近乎碾压竞品”这三个条件同时成立时,传统上依靠差异化生存的“第二梯队”瞬间失去了竞争的凭借,消费者不再给予其第二次解释的机会。

小米 YU7 虹吸效应下第二梯队已“上不了桌”唯问界M7能与之一战-有驾

2. 第二梯队为何“上不了桌”

在过去12个月里,25万 - 35万元新能源SUV市场看似热闹非凡:极氪7X、智界R7、岚图FREE、星纪元ET、阿维塔07……每家都宣称“对标Model Y”。

然而实际的市场表现却是,除智界R7有过月销1.5万辆的高光时刻外,其余品牌的销量天花板始终在单月3 - 5千辆徘徊。

对于竞品无法实现向上突破的情况,孙少军总结出三点原因,具体如下:

2.1、技术故事讲完,但体验未跟上。高速NOA仅仅是“刚好用”,城区NOA还未达到“可用”的程度,导致智能驾驶这一标签无法黏住用户。

2.2、品牌势能缺乏一股“破圈之力”。极氪、智界、岚图在各自的垂直社区中声量颇高,但放到大众市场中,仍然显得较为小众。

2.3、渠道与服务跟不上订单节奏。直营 + 代理并行的体系在交付高峰时期容易出现体验断档的情况,进而导致口碑反噬。

小米YU7的出现,一次性放大了这三个短板:你有激光雷达,我也有;你20分钟充到80%,我只需12分钟;你售价26 - 28万,我24万起。

于是第二梯队集体陷入“多卖一台多亏一台”的困境——不上量,成本降不下来;上量,供应链又难以承受

最终的结果便是:还没上桌,牌局就已结束

小米 YU7 虹吸效应下第二梯队已“上不了桌”唯问界M7能与之一战-有驾

3. 唯一还能留在牌桌上的对手:问界M7

3.1 销量基盘:

问界新M7上市12个月交付量突破20万辆,占据国内中大型SUV市场24%的份额;并连续10个月蝉联新势力单车销冠。

庞大的保有量和口碑复利,使其有资本与小米正面抗衡。

3.2、 技术长板:

• HUAWEI ADS 4.0高阶智能驾驶。

• 鸿蒙座舱5.0的体验黏性远高于“安卓车机 + 8155”组合。

增程路线对充电桩的依赖程度较低,直接化解了YU7的800V超充带来的“场景焦虑”

3.3 产品矩阵:

问界M7提供5/6座、两/四驱、24.98 - 32.98万元的阶梯式覆盖,与小米YU7的24 - 30万元区间高度重合。

更为关键的是,M7通过“大五座 + 六座”的灵活配置,直击家庭用户最在意的空间痛点;而YU7偏运动造型,后排头部空间存在短板。

两者形成了“家用VS个性”的精准对位。

3.4 品牌护城河:

华为生态的“花粉”与小米的“米粉”天然形成两大阵营,互不重叠;赛力斯联合华为的线下门店数量已超过1000家,其交付与服务能力经过20万辆的验证,足以抵御小米的“流量洪峰”。

小米 YU7 虹吸效应下第二梯队已“上不了桌”唯问界M7能与之一战-有驾

4、战局推演:三种可能结局

4.1双强并立:YU7占据25 - 30万元纯电市场,M7守住25 - 35万元增程/家庭市场,其余车型被挤压到20万元以下或35万元以上。

4.2 小米破圈:倘若YU7在6个月内实现月销3万辆,Model Y将被迫官方降价,问界M7的增程优势将会被迫让出5% - 8%的份额。

4.3. 华为反杀:一旦问界M8(全尺寸)与M5改款(预计2026年)上市,形成20 - 50万元SUV矩阵,将会反向挤压YU7的向上发展空间,小米将被迫提前推出YU7 Pro Max应战。

但无论哪种结局,可以确定的一点是:除问界M7外,其余第二梯队品牌已经失去了与小米YU7同场竞技的资格。

下一局的比拼,不再是“是否配备激光雷达”,而是“交付10万辆之后,谁还能将口碑维持在90分以上”。

小米 YU7 虹吸效应下第二梯队已“上不了桌”唯问界M7能与之一战-有驾

总之,“当潮水退去,方知谁在裸泳。”小米YU7的上市,将25 - 35万元SUV市场的遮羞布彻底扯下。

第二梯队所谓的差异化,在绝对的成本、技术和流量优势面前,显得脆弱不堪一击。

根据汽车博主的观点,接下来的半年,市场将只会铭记两个名字——小米YU7和问界M7。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