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卖车仍亏,靠技术输出净赚17亿元,新能源车企盈利新路径浮现

“卖车越多亏得越狠,技术一输出却直接给大众薅了17亿。”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魔幻?小鹏的最新“账本”一晒出来,基本就等于说,自己的造车业务还是在贴钱上班,但一转头和大众玩起技术服务,半年净赚17个小目标,简直全场MVP。那问题就来了,这家自己的车卖着还在亏钱的中国造车新势力,究竟是凭什么让大众掏这么多真金白银?这里边有没有啥套路,还是说这就是新能源车江湖里的新门道?咱得好好扒一扒。

其实最抓眼的,还是这矛盾劲儿:销量猛增,亏损缩了,但没彻底翻身;反倒是“卖技术”成了新晋利润担当。一边亏,一边赚,这盐甜同享的神奇组合,多少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照着小鹏自家公布的数据来算,2025年二季度,交付10万多台,同比暴涨了两个多“档”;上半年累计19万多台,比去年同期增长近三倍,直接把去年的全年目标都快刷没了。从1到7月,总计交付近23.4万辆,完成全年35万目标的三分之二。这势头,放过去哪家车企有点这种“爆单”水平,早就该盘算盘算怎么收割市场,赚点奶茶钱了吧?

小鹏卖车仍亏,靠技术输出净赚17亿元,新能源车企盈利新路径浮现-有驾

⸺现实就是这么调皮,根本不给大伙儿梦里发财的机会。小鹏自己摊开账本摆明——二季度营收182.7亿元,上半年340.9亿,翻倍增长没问题,但净亏损还是挂着上,尽管比去年同期缩小了一半多,只剩下11.4亿。再仔细掰掰,每台车还是残留差不多五千多块的亏空。这是咋回事?你说卖的多了,成本按理说能摊低点,利润该回点血吧?可偏偏新能源车市场有点“你拼命卷价格,我卷命卷技术”的味道。拼销量,其实就是在拼谁家更能扛低价,更能全盘布局。这年头,卷得越凶,亏得越狠,市场格局就是这么逆天。

那小鹏的聪明劲儿从哪儿露出来的?技术服务这块,绝对是核心看点。和大众的合作,简直成了这家车企的翻身符。2022年俩人开始勾搭,主打给大众提供智能驾驶、车联网等“硬菜”。今年上半年这项技术服务业务贡献了将近三十亿的收入,毛利率60%,直接灌进17亿净利润。这跟单纯卖车毛利率十来个点的养鸡场模式一比,简直是“榨汁机”与“挤牙膏”的区别。那种技术输出的效率,谁看了不羡慕?

这数字背后,谁能扛得住不盯着?以后还不仅仅给纯电车赋能,连燃油、混动都要覆盖。领域一扩展,服务费自然节节高。网络上的瓜友们已经开始预测,小鹏今年可能真就四季度“咸鱼翻身”,告别全行业“亏本拼杀”的历史时刻。至于最终算是会不会真的盈利,官方报表没出来之前,谁都只能猜猜而已。毕竟风水轮流转,有时技术狂飙,财务也能跟着舞起来;有时能不能落袋为安,还得看合同内容和双方后续博弈。

要说这事儿有多新鲜,也不算特例。行业里头早有华为模式:华为和问界那拨子就是靠技术服务,不用造车、背资产,大头靠运营商和车企合作赚服务费。这种玩法,无需死磕线下渠道,不用苦熬硬件成本,但技术门槛却极高。小鹏这两年明显向这路子靠拢,从当年的“蔚小理争霸”,到现在斜刺里杀出大厂背书的“技术输出派”,一步步走出了自己的节奏。说白了,未来车企不仅拼谁家工厂大,更得卷“技术大脑”到底。大众这样的国际巨头都亲自下场掏钱买单,谁还说中国车没核心科技?

小鹏卖车仍亏,靠技术输出净赚17亿元,新能源车企盈利新路径浮现-有驾

但冷静点,现实可不会让所有人都一帆风顺。卖技术能否持续稳定发力?大众愿意长期买账吗?市场的风向飘忽不定,政策随时能变脸;如果电动化和智能化赛道走得太快,拖累了最基础的利润,那车企是不是也就陷入“无米下锅”的怪圈?这个问题,业内不少人都在低头琢磨。小鹏眼下转型确实踩中了节奏,抓住了技术输出的风口,但长期来看这条路是风口还是坑,还真不好说。行业里总有人高呼“技术为王”,可毕竟不是谁都能搭上“技术变现”的直通车,大众这种大买家也不是天天能遇到。

小鹏卖车仍亏,靠技术输出净赚17亿元,新能源车企盈利新路径浮现-有驾

扯远点,没人能否认,新能源车这几年的玩法和大伙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了。以前造车,先求把车卖出去,再干工程做品牌,收入那点铁饭碗;如今,赛道上最值钱的,反而成了算法、架构、方案。卷成本、卷价格,拼到最后竟然拼软件。“不亏本拼死卖车,就甩技术给别人挣钱”,谁说不是中国车企的新活法?小鹏和大众合力研发的CEA区域控制电子架构,连燃油车都得用,这技术号称能彻底“重塑”整车电子系统。到时候大众旗下,无论混动还是燃油,业务全都能沾点“中国AI”的光。这是一次彻底的技术大解放,估计后面更多车企会跟风。

不过讲真,市场真不像讲故事那样容易。小鹏能不能靠着这几波技术赚钱,彻底把公司拉出亏损泥塘?四季度如果报表真写着“盈利”,估计老板能高兴到跳街舞。但消费者能不能从中受益?买小鹏的车会不会也变得更像“技术派”智驾工具人?而大众敢砸钱,是不是也得赌后续流程、更新不会掉链子?所有这些问题,都还悬着。眼下来说,但凡车企还在亏本卖车,只能说市场卷得太狠,大家都没解药。

行业趋势也好,个人选择也罢,谁都不能光看表面。当车企开始用“卖技术”修补亏本的业务线,这背后意味着什么?科技越来越不只是“点缀”或者“加分项”,已经成了盈利的底气。有人调侃“我们厂卖车是顺便,技术才是主业。”这话说得玩笑,其实映射了整个产业变局。以后谁掌握了算法和核心架构,谁才是真正的话事人。小鹏这波,算是提前押中了点。

说到底,“亏本卖车,技术变现”不只是小鹏一家在干。整个新能源车行业,风向都在朝技术驱动倾斜。未来能否从大众们身上持续榨出技术费,最终要看自身研发的硬实力、行业影响力、客户黏性。技术能否带动规模化盈利,实现逆转?现阶段答案还没揭晓,但小鹏这份帐本,确实提供了一份值得琢磨的样本。等到年底公开业绩,估计又会引发一波新的行业讨论、二次发酵。

你觉得中国造车企业将来的核心竞争力,到底会是价格、品牌还是技术?是否也会像小鹏这样,开始主动切换赛道,靠服务商模式赢利?或者你认为“卖车亏钱”是不是不可持续,会不会被更激进的市场新玩法颠覆掉?评论区留下你的见解,一起来聊聊中国造车的未来,该怎么卷,才不算白卷。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