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特斯拉官网上的价格牌刷新了一组惊人的数字:Model S试驾车从76.99万元直降至52.4万元,降幅高达24.59万元;Model X试驾车从86.29万元降至70.89万元,优惠15.4万元。 这个降价幅度足以买下一辆全新的Model Y,瞬间在汽车圈炸开了锅。 您是不是也在想,这到底是一次简单的清仓,还是市场巨变的信号?
特斯拉这波操作发生在2025年10月19日,距离中国地区下架Model S/X新车仅几个月时间。 官方的说法是清理试驾车库存,但细看之下,这分明是向传统豪华品牌挥出的“第一刀”。 当BBA还在依靠品牌光环支撑价格时,特斯拉直接砍向了它们的利润腹地。
为什么特斯拉敢这么玩? 背后是生产成本的大幅下降。 2024年第三季度,特斯拉单车销售成本已经降到约3.51万美元,相当于人民币25.4万元,创下历史新低。 这种成本优势让特斯拉有了降价的底气,而清库存只是表面理由。
更深层的战略是重塑价格锚点。 把百万级别的Model S拉到50万出头,直接杀入了宝马5系、奔驰E级的高配战场。 这意味着什么? 电动车不再需要高溢价,完全可以和燃油豪车平起平坐。 您觉得这是否会颠覆您对豪华车的认知?
清库存还为新品扫清道路。 海外已经上市的新款Model S/X即将进入中国,老款车不惜代价清理,能让新车轻装上阵。 这种操作看似简单,实则是一石三鸟:既清了库存,又打了对手,还教育了市场。
但特斯拉的降价不是孤立事件。 回顾2025年的汽车市场,这已经是特斯拉第五次大规模调价。 1月、2月、4月和7月,Model 3和Model Y都经历过价格调整,每次都在行业内引发连锁反应。
这次降价潮的核心是老款新能源车的贬值压力。 电动车的技术迭代速度太快了,电池、芯片、智能驾驶软件几乎每年都有突破。 三年前的顶流配置,今天可能已经落后。 这种技术性贬值的速度,远非燃油车时代可比。
您看看市面上那些销量不振的车型,尤其是换代缓慢的品牌,它们的库存老车如果不打折,很可能烂在手里。 特斯拉作为行业标杆,这一刀下去,直接发出了老款电动车价值必须重估的信号。
结构性分化已经开始显现。 老款车大幅降价的同时,新款和高价值车型却另一番光景。 比如一些品牌在豪华质感或智能座舱上形成了独特优势,它们有底气不参与价格血战。 电池原材料成本下降,也让新车上市就能定出一步到位的价格。
价格战的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 2023年,第一轮价格战的关键词是“油电同价”,特斯拉和比亚迪带头,将电动车拉入主流区间。 2024年,第二轮价格战豪车下场,小米SU7以21.59万元定价上市,逼得BBA不得不应战。
到了2025年,价格战进入第三轮,特点是“加量不加价”。 23家车企在1月加入降价潮,最高降幅超过17万元。 但4月份之后,明面降价减少,隐性价值战增多,比如增配不加价、延长质保等策略。
市场洗牌的速度正在加快。 二手车商首当其冲,官方试驾车卖52万,车龄三五年的老款Model S/X价格体系直接崩盘。 新能源二手车的保值率模型需要推倒重来,您是否发现身边的二手车市场已经冷清了许多?
消费者观念也在大变。 调查显示,68%的潜在购车者会因降价预期而延迟购车计划。 “买新不买旧”成为铁律,除非老款车折扣大到无法拒绝。 这种变化迫使车企必须拿出真本事,而不是靠补贴和噱头。
行业利润率从2023年的12%降至2025年的8%,部分新势力亏损加剧。 跟不上技术迭代的品牌陷入两难:跟降亏损,不降更惨。 这场淘汰赛的加速器已经启动,您认为哪些品牌会最先出局?
政策层面也在推动价值回归。 国家发改委近期出台公告治理价格无序竞争,指导行业协会测算平均成本,为合理定价划出红线。 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延续至2027年,为车企提供了降价冲量的窗口期。
技术成本下降为降价提供持续支撑。 电池作为核心部件,未来还有10%至20%的降价空间。 自动驾驶系统的成熟普及,让中低端车型也能配备先进驾驶辅助功能。 这种技术普惠正在改变市场竞争的维度。
您是否注意到,奔驰CLA新能源以25.9万元的预售价比燃油版直降5万元? 理想L6维持23.98万的入门价,但通过家用场景设计保留价值。 问界M8比理想L9便宜4万,却因华为智驾保留了合理溢价。
这场价值回归战的核心是砍掉泡沫溢价,留住技术价值。 车企们在玩一场“精准拆弹”,既不能亏本,又不能失去市场。 您觉得这种平衡能维持多久?
消费者面对的机会和风险并存。 抄底老款豪车看似划算,但需警惕技术过时的风险。 比如三年前的电动车续航可能只有400公里,而新款轻松突破600公里。 这种差距不是价格能弥补的。
行业竞争从价格战转向技术普惠和生态建设。 到2026年,价格战有望退潮,但当前的主旋律仍是价值回归。 您是否认为,靠讲故事赚钱的时代已经结束?
特斯拉的降价像一声发令枪,宣告高端市场进入深水区。 下一个会是谁? 是宝马i系列,还是奥迪e-tron? 或者国内新势力如蔚来、小鹏? 您有没有发现这些品牌已经开始暗降?
经销商层面的动作也在悄然增加。 员工内购价、限时优惠、金融贴息等策略层出不穷。 这些不是官方降价,却同样在拉低市场价格。 您是否在购车时遇到过这类隐藏优惠?
电池技术的进步是降价的基础。 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技术的商业化,让成本持续下降。 2025年,电池包成本比2020年下降了30%以上,这种趋势还在继续。
智能驾驶软件的迭代同样关键。 三年前的L2级辅助驾驶已是顶配,今天L3级开始普及。 这种进步让老款车迅速贬值,除非软件能升级,但多数品牌不支持向后兼容。
您觉得消费者会如何选择? 是趁低价捡漏老款车,还是多花钱买新技术? 这种决策背后,是对实用性和前瞻性的权衡。 比如Model S的直降24万,诱惑很大,但新款可能有更长的续航和更快的充电。
市场反馈已经开始分化。 一些消费者抢购打折老款车,认为性价比高;另一些则持币观望,等待新款。 您属于哪一类? 这种分化是否会影响车企的定价策略?
行业数据表明,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40%,但增长放缓。 价格战成为刺激销量的手段,但过度降价会损害品牌价值。 您认为车企该如何平衡销量和利润?
国际品牌的反应也不尽相同。 BBA加速电动化转型,但成本控制不如特斯拉;日系品牌如丰田、本田推出低价车型,但智能配置落后。 这种差异让市场竞争更加复杂。
您有没有发现,最近车展上的新车发布少了价格炒作,多了技术展示? 这说明行业正在回归理性。 但特斯拉的降价提醒大家,价格仍是杀手锏。
政策引导也在起作用。 各地补贴政策调整,比如充电桩建设加速、路权优惠等,间接影响价格。 您所在的城市是否有类似变化?
消费者权益保护同样重要。 降价潮中,老车主可能面临资产缩水,引发投诉。 车企如何平衡新老用户利益,成为管理难题。 您是否遇到过这类问题?
供应链的优化是降价的前提。 疫情后芯片短缺缓解,电池原材料价格回落,让车企有空间调整价格。 但全球贸易波动仍存在风险,您认为这种稳定性能维持多久?
您觉得下一个大幅降价的品牌会是谁? 是销量压力大的蔚来,还是转型缓慢的合资品牌? 或者某个二线新势力? 欢迎分享您的看法,这场讨论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