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没想到啊,曾经在燃油车时代呼风唤雨、定义行业规则的汽车巨头大众,如今在智能化的浪潮里,也放低了身段,频频向中国的新锐科技公司抛出橄榄枝。这可不是简单的“买买买”,而是一场关于未来汽车“灵魂”——智能驾驶与软件定义汽车能力的深度绑定与合作。大众最终选择“交出灵魂”,联手中企,这场跨越国界的“技术联姻”,究竟能擦出怎样的火花?
故事的起点绕不开大众在智能化道路上的磕磕绊绊。还记得那款被寄予厚望的纯电先锋ID.3吗?当初雄心勃勃下线,却栽了大跟头。软件Bug满天飞,每天几百个错误报告,硬是耽误了近一年的交付时间,连带着当时的掌门人迪斯都黯然离场。这波“学费”交得可是相当沉重。后来与福特合作的自动驾驶项目Argo AI,成果也相对有限。在中国市场这个大众的“命脉”上,ID.系列电动车虽然产品不少,但车机软件体验不佳、智能化亮点不足的吐槽声一直没断过,市场份额远未达到预期。传统巨头的庞大身躯,在软件这个需要快速迭代、高度敏捷的领域,似乎有点“转不动”了。
痛定思痛,大众把目光坚定地投向了中国。为什么是中国?答案再清晰不过:这里不仅是全球最大、竞争最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更是一片孕育智能驾驶技术“热带雨林”的沃土。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和顶尖的本土研发人才,正是大众亟需的“强心针”。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场堪称“豪赌”的合作。2022年10月,大众豪掷约24亿欧元(168亿人民币),与中国自动驾驶芯片新锐地平线牵手成立合资公司。大众控股60%,决心之大可见一斑。这笔钱花在哪了?核心目标是:针对中国市场,联合开发全栈式高级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大众看中的,正是地平线的“软硬结合”绝活。
地平线什么来头?创始人余凯是软件和AI领域的顶尖专家,出身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他们不仅自研了征程系列高性能车载芯片,像里程碑式的征程5,最高算力可达128TOPS(简单理解就是处理能力超强),能同时支持16路摄像头输入,已经装上了理想L8、比亚迪等热门车型;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提供开放的整车智能开发平台,芯片、工具链、算法参考一应俱全。这种不搞“闭门造车”、拥抱生态合作的态度,让车企能更高效地部署智能驾驶功能,大大加速量产落地。成本优势和开放生态,使得地平线在强敌环伺的芯片领域脱颖而出,吸引了众多自主品牌。对于大众而言,地平线的“芯”能力和开放平台,是其在中国市场快速补齐软件短板、实现智能化本土化的关键钥匙。
然而,大众的“中国攻略”并未止步。2023年7月,另一则重磅消息震动业界:大众宣布投资约7亿美元,入股中国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获得4.99%股权。这次合作更深一层——双方将基于小鹏成熟的G9电动车平台及其领先的智能网联、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软件,共同开发两款面向中国中型车市场的大众品牌电动车型,计划2026年量产。
为什么是小鹏?在小鹏汽车的公告里,关键词是“G9平台”和“车联网和ADAS软件”。这透露出大众最迫切的需求:一个经过市场验证、技术先进且成熟的纯电平台和智能化技术栈。小鹏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全栈自研能力和持续投入,特别是在城市NGP等方面的探索,正是大众在智能化下半场急需的“加速器”。大众用这笔相当于小鹏一年研发投入的资金,快速切入了一条高效的技术合作通道。对于小鹏而言,这不仅是国际巨头对其技术实力的高度认可,更是一次宝贵的资源注入和全球化视野的拓展。
大众的“中国战略”其实脉络清晰:软件研发扎根中国(CARIAD中国子公司)、芯片及基础能力联手地平线、整车平台与高阶智能化借力小鹏。这形成了多层次的“技术同盟”,目标直指一个核心:打造真正符合中国市场需求、具备顶尖智能化水平的电动车。大众中国CEO贝瑞德那句“要成为自动驾驶领域的深度参与者……中国市场是核心基石”,清晰地阐释了大众的决心。他更预见到,到2030年,自动驾驶技术将成为移动出行行业“决定性的竞争因素”,而中国已处于领先地位并会保持下去。大众显然不想也不能再作壁上观。
其实,这种“反向合资”或“技术联姻”的模式,大众并非孤例。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斯特兰蒂斯(Stellantis)的思路同样开阔。他们的CEO唐唯实非常坦率地表示,欧盟设置的关税壁垒是“陷阱”,保护了落后产能,反而拉大了与中企的技术差距。斯特兰蒂斯的选择是:入股中国新势力零跑汽车,不仅成为股东,还直接在其欧洲(如波兰)工厂生产销售零跑车型,以此规避贸易风险并快速获得中国领先的电动化技术。福特也在寻求与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合作。这些巨头的动作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在电动智能汽车的新时代,“打不过就加入”,积极融入中国主导的先进供应链和技术生态,已成为一种务实且高效的战略选择。唐唯实甚至设定了目标:“努力成为中国车企”。
回过头看,大众这艘巨轮的两次“技术联姻”——结缘地平线、牵手小鹏,绝非偶然之举,而是面对智能化浪潮冲击下的必然战略调整。它标志着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深刻变化:技术创新的高地正在向东方转移。传统巨头积累的制造、规模、品牌等优势依然强大,但在软件、算法、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定义未来汽车的核心领域,中国科技公司和造车新势力展现出了惊人的爆发力和领先性。
大众的“低头”与“联手”,是巨头在新赛道上的自我革新,更是对中国技术力量的深度认可。这种合作不再是单纯的“市场换技术”,而是进入了“技术共创、能力互补、市场共赢”的新阶段。地平线的芯片与开放生态、小鹏的平台与智能驾驶软件、零跑的产品力,通过巨头的全球网络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而巨头们则获得了通往智能化未来的“快速通行证”。
能否实现逆袭?答案取决于双方融合的深度与速度。大众需要真正理解和适应中国速度与中国创新生态,其庞大的体系能否高效吸收整合这些新技术是关键。而地平线和小鹏们,也将在与国际巨头的深度合作中,锤炼自身能力,加速技术迭代和全球化布局。这场跨越东西方的“技术联姻”,既是大众重塑竞争力的关键一搏,也是中国汽车科技力量登上全球舞台中央的重要里程碑。未来的汽车,其“灵魂”的塑造,正越来越清晰地烙上中国创新的印记。这场由技术驱动的“大象转身”,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