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秋天和冬天,很多人都会莫名其妙地被电一下,尤其是刚一碰车门那一刹那,手就像被谁用针扎了下,刺儿一下,很是恼火。有的人更夸张,上下车的时候还老有静电,把裤子粘在座椅上扯都扯不下来。这个场景,可能每个开车的人都经历过。于是啊,瞧见淘宝京东上各种“汽车防静电接地条”、“防电神器”,不少人心里纳闷,这玩意儿真的有效吗?还是纯粹智商税?
其实静电这玩意儿,说到底,有点像小时候冬天穿毛衣和小伙伴打闹时,手指直接噼啪一下,瞬间觉得自己像漫威超人。你说刺激吧,也是真刺激,但你要说危险?普通情况下真用不着太怕。那咱们就扯扯这个“接地条”到底是不是救星。
首先大家都知道,那个接地条一般是黑色带子,或者金属链子,有的车主挂在车后,有的垂在底盘下,目的据说就是把车上的静电顺着它直接送进地面,空中分解一切“噼啪”风险。仔细一琢磨,理论上也确实有一定道理:导电材料嘛,本来就是让电流顺利流走。但问题来了,大家真以为“被电”是因为车本身吗?你仔细想一想,静电到底咋来的。
绝大多数情况下,“噼啪”响一声不是因为车带电,而是因为你自己身上积累的静电。比如你穿了化纤材质的衣服,跟座椅反复摩擦,尤其是布艺座椅、仿皮座椅那个摩擦,简直是在给自己充电。车里的空气又干燥,尤其是冬天,大风一刮,水分全跑光,身上积的电也就多了。一旦你手摸上车门玻璃、门把手这类金属东西,电流“嗖”一下就把你送上热搜。
说白了,接地条只能让车上的电释放到地面,但你身体里的电,它可没法帮你一把。所以你看有人挂了半年接地条,“噼啪”声还是照响不误,问题根本没解决。这么一说,“神器”是不是就要被打入冷宫了?其实也不是全然没用,咱话得说两头。
有些特定场合,比如油罐车、化学品运输车,这类车好多法规明文规定,必须装接地装置,因为一旦发生静电火花,后果跟咱平时的小电击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直接能引发大爆炸。所以这些车必须天天检查、定期维护,使劲盯着防静电是不是有效。那家用小轿车呢?你说天天你拉油、拉炸药,那必须带着条子跑路;但正常人哪有那么多危险货运机会?大多数还是开着上下班、斜着载娃买菜“生活气”嘛。
尤其现在车胎技术跟以前不一样了,现代轮胎都加入“导电炭黑”材料,正常跑起来能把一些静电慢慢导到地面。再加上汽车车身本身的金属结构,时不时消耗一点积电,实际上,车本身“存电”问题并不大。你遇到一次两次“被电”,十有八九还是跟自己的穿着、湿度有关。这下你可能要问,那既然这样还卖那么多,厂家是不是纯骗人?
也不能真的说全无用处,除了高危货车之外,你生活的环境如果特别干燥,比如北方冬季、沙漠路段、空气湿度低,那接地条多少还能减少车上灰尘,降低静电在车体堆积,灰尘不容易贴在车上好清理,看起来还算有点作用。但对于像江南、南方城市这种一年到头湿度大于80%的地方,你挂上一条接地条,除了心里踏实点,实际效果真是微乎其微。
那咱们不纠结接地条了,普通家用车主到底有没有啥“一步到位”防静电办法?不少老司机的答案其实很简单。手里拿着钥匙,先靠近金属部分碰一碰车门,让你身上的电通过钥匙慢慢释放,不会直接手“糊脸”的疼。再比如车里放块湿毛巾,甚至用个便宜小加湿器,只要空气湿润,静电现象明显就变少。还有就是老话说的“穿纯棉衣服”,少选化纤的外套和运动裤;另外买座椅套时选皮革材质的,也能减少摩擦带电。你要是真的很在意,可以上“防静电喷雾”,座椅喷一点,地垫喷一点,虽然不是一劳永逸吧,起码一阵子管用。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下车前手紧紧扶住车门金属边,别立刻撒手,这样电流通过手掌慢慢流走,不容易有剧烈的“打击感”。这种小习惯,其实比买条接地条便宜多了。
你可能还想问,新能源车要不要加接地条?其实现在新能源车本身电子系统设计更完善,抗干扰能力强,绝大多数不会有静电苦恼。你要是非得跟风,挂上一条说不定还有点“画蛇添足”的感觉。
最终说到“值不值得买”,咱不能一刀切。一些特殊环境、特殊用途,比如油罐车、化学品运输车必须买,这是法规不是心情。而你家生活在北方,冬天静电很严重,实在受不了可以试一下,同时配合其他方法效果可能还凑合。如果你生活在湿润环境或者静电一年就冒一回,别折腾了,一点意思都没有。甭把钱花在心理安慰上。
话扯到这里,很多车主其实心里也清楚,防静电接地条,并不是纯粹骗人的玩意儿,但也不是什么灵丹妙药,更不是解决静电烦恼的唯一办法。你“被电”还是频繁,多半是穿衣方式和空气湿度惹的祸;你要是真想摆脱,改穿纯棉衣服、多加湿、不用化纤坐垫,实测下来效果很明显。哪怕非要买个接地条,其实也就是“花钱让自己安心”,治标不治本。
要说心理层面,大有人在。挂了那个东西,心里踏踏实实,有点“反正我做过努力了,电再劈我也不是我不警觉”。可惜物理世界讲的是真理,心理安慰它真挡不住噼啪电击。
身边很多人都在尝试,你也许看见别人装了,不妨聊聊他们的真实感受。有人觉得用了以后安稳几天,有的觉得根本没变化。其实说到底,静电这个事儿,跟“吃不吃降火药”差不多,真正有效的都是习惯和环境。你愿意花几块钱找点心安,那就装;要想彻底解决,还是得先懂点原理。
所以别一窝蜂跟风上接地条,把重点放在改变衣物、湿度这些更靠谱的措施上,才是真正有用的选择。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点帮助,跟朋友们说说,让大家少花冤枉钱,也许下回碰上静电“劈啪”,你就能一笑而过。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