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季度汽车进口量同比锐减近四成 美国进口车骤降66%折射行业变局
2025年一季度,中国汽车进口市场延续萎缩态势。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最新数据显示,1-3月汽车进口量仅为9.5万辆,同比下降39%,创近年来同期最大跌幅。其中,美国进口车数量降至8870辆,同比暴跌66%,成为结构性调整的突出案例。这一数据与国内汽车产销高增长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与全球贸易格局的深刻变化。
进口规模持续收缩:豪华车支撑与区域分化加剧
自2017年进口量达124万辆的峰值后,中国汽车进口市场连续8年下行,年均降幅约8%。2025年一季度进口量不足10万辆,较2023年同期(15.6万辆)缩水近四成。分国别看,日本(3.05万辆)、德国(2.37万辆)、斯洛伐克(1.77万辆)位居前三,而美国进口量仅剩8870辆,较2017年的28万辆规模缩水超96%。
市场结构呈现显著分化:
- 豪华品牌韧性凸显:雷克萨斯进口零售量仅微降1%,宝马、奥迪、路虎表现稳健,超豪华品牌中法拉利逆势增长,但保时捷进口量同比腰斩。
- 非豪华车需求崩塌:合资品牌进口车加速萎缩,丰田、大众、斯巴鲁等进口量锐减,非豪华进口车市场份额持续收缩。
多重因素驱动进口萎缩:本土化替代与贸易政策叠加
1. 国产替代加速
中国自主品牌及国际车企本土化生产深化,削弱进口需求。2025年一季度,国内乘用车产销分别达651.3万辆和641.9万辆,同比增长16.1%和12.9%,新能源车销量248.4万辆,占比近四成。比亚迪、蔚来等高端电动车型的崛起,直接分流了传统进口豪华车市场。
2. 贸易摩擦与关税调整
2025年2月,中国对美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其中大排量汽车、皮卡等汽车类产品占比超34%,直接推高美国进口车成本。叠加中美贸易关系复杂化,福特、通用等美系车企进口量持续下滑,消费者转向欧洲或本土替代品。
3. 供应链本地化趋势
斯洛伐克等欧洲国家进口量逆势增长(同比增1931辆),反映出车企为规避地缘风险,将产能向欧洲转移的趋势。
出口高增与进口萎缩:产业竞争力重构
与进口市场低迷形成反差的是中国汽车出口的强劲增长。一季度汽车出口总量达142万辆,同比增长7.3%,其中新能源车占比显著提升。奇瑞(25.4万辆)、比亚迪(21.4万辆,同比增120%)领跑,特斯拉则跌出出口前十。这一“进口降、出口升”的格局,标志着中国从“汽车输入国”向“输出国”的转型加速。
行业警示:供应链安全与市场平衡挑战
尽管进口车市场规模收缩,但其在豪华车细分领域仍具不可替代性。崔东树指出,需构建多元化进口模式以保障供应链安全,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区域。同时,如何平衡本土化生产与高端进口车需求,成为车企战略调整的关键。
未来展望:结构性调整或成常态
短期来看,进口车市场仍将受制于国产替代深化与国际贸易环境波动。长期而言,豪华电动车的本土化生产(如宝马iX5、奥迪Q6 e-tron)可能进一步挤压进口空间,但超豪华品牌和个性化车型仍将维持小众进口需求。政策层面,关税动态与碳关税等新型贸易壁垒或重塑全球汽车贸易流向。
综合财联社、中钢网、中关村在线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