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自燃频发,车企遮牌推责成风,新制度能否撕开行业黑洞?

那辆开瑞新能源货车在戴师傅手中只度过了三天,2月12日晚,它突然在立交桥上化作一团火球。 消防部门的认定书清晰写着“车辆电气线路故障引发火灾”。

厂家的反应更令人心惊:他们质疑报告,拖延处理,最后对车主甩出一句“去起诉吧”。 这并非孤例。

新能源车自燃频发,车企遮牌推责成风,新制度能否撕开行业黑洞?-有驾

2025年3月,仅这一起事件就暴露了行业内心照不宣的规则:车标用黑布一盖,厂家人员比消防车到得还早,回应像挤牙膏,真相在火光中被刻意掩埋。

当新能源车从“智能出行伙伴”瞬间变成“移动火球”,人们才发现,遮住车标比解决问题来得更快。 这几乎成了标准操作流程:一旦起火,厂家人员第一时间遮盖LOGO,用罩衣包裹整车,试图将品牌与事故进行物理隔离。

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已突破4000万辆,仅2025年前三季度,被媒体报道的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就达数百起。

与燃油车起火不同,新能源车电池起火更具突发性和猛烈性。 从冒烟到爆燃,平均可能只有几十秒,火焰温度超1000℃,并可能伴随有毒气体,留给车内人员的逃生时间极短。

面对事故,部分车企的回应往往迟缓且模糊。除了“正在调查”,似乎难有更实质性的进展。 这种沉默和回避,导致消费者与车企之间的信息鸿沟越拉越大,信任感逐渐流失。

新能源车自燃频发,车企遮牌推责成风,新制度能否撕开行业黑洞?-有驾

有车企甚至试图用“新能源汽车起火概率比燃油车低”的说法来转移视线,但这在关乎生命安全的具体事故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监管的缺失曾让部分车企有机可乘。 一些车企在火灾发生后,会迅速收回旧车、赔付新车,以此逃避深入调查。 关键数据不共享,导致监管部门难以获取车辆状态的有效信息,直接影响故障原因的准确判断。

转折发生在2025年10月。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宣布,将创新召回监管体系,建立并推动实施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企业报告制度和汽车远程升级报告制度。

更引人注目的是“汽车安全沙盒监管”制度的试点推进。 这个听起来像游戏术语的政策,实质是为前沿技术的应用提供一个“安全测试区”。 它允许企业在可控环境中测试新技术,就像考试前先做模拟题,提前发现问题并改进,降低实际应用风险。

新规直指行业痛点,但挑战依然存在。 政策能否真正落地,取决于监管的力度和车企的执行诚意。 如果车企仍选择拖延不报或弄虚作假,那么再好的政策也可能形同虚设。

数据显示,动力电池事故起火在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中占比高达70%以上,而电池管理系统的故障、电池单体质量不过关、热管理系统设计缺陷等是核心诱因。

新能源车自燃频发,车企遮牌推责成风,新制度能否撕开行业黑洞?-有驾

技术的进步也在同步进行。例如,有电池技术通过航空级隔热、水冷散热和创新排气结构,致力于实现单颗电芯热失控不扩散、不起火。

2025年3月实施的《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首次将动力电池充电检测等列为必检项目,从检测环节试图阻断安全隐患。

四千万辆车背后,是四千万个家庭的日常出行安全。 政策与技术的赛跑,结果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安全感。人们期待的,是下一次新闻头条出现的不再是火光冲天的悲剧,而是有效的新技术和新制度成功拦截风险的消息。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