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大部分人买车都看个大概,续航、价格、空间。其实最怕的,是觉得太麻烦,要不断充电、算续航、调心情。我刚拍了个屏幕,手指点开工信部公告,看到吉利银河星舰7突然添了个纯电版。就想:哎,这车原来是个插混的基础上,还搞了个纯电,现在续航提升了不少?
你说,纯电续航过百公里,估算在150到160公里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对一般城里上下班,或者短途出门,算还行。毕竟,假设每天跑50公里,续航够用,充电也不会每天折腾。买它的人,是不是会问,未来真能纯电跑多久?充一次能跑多远? —— 这是他们的真实焦虑。
我用手指点出了公告,感觉这个车不光是续航升级那么简单。它还带了个29.8kWh的大电池(样本少,不确定数字是否准确),搭配最高纯电续航能挺到155公里(估算/体感),其实还算不错。你想啊,百公里电费成本约3块(假设电价0.2元/度,这算挺粗糙的),一趟50公里,电费不到2块。跟加油比,便宜太多,但就是跑的远还是有限。
我想到,很多人会喜欢它的理由——新电池让续航提升,充电时间大概会比原来的快一些。一提到充电,很多用户就头疼。比如我那哥们儿,奇怪地问:这充得快不快?充到一半会不会就卡住,要不要买快充桩?可实际上,充电速度跟电池管理、充电桩技术都有关。现在新车用的都是智能温控,充满可能比之前快一两小时,用个快充桩,实际充满可能只要30-40分钟。
回到买车的角度。比起同价位几款纯电和插混车,这个银河星舰7的差别在哪里?其实说白了,布局很像大众的方案:大容量电池配合一台160千瓦的电机,动力不算差。唯一有趣的是,银河星舰的造型、配置基本都围绕着实用,空间还不错,却没有那种高大上的科技感。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突然意识到,这车的研发可能比外人想的要节省点心思。毕竟,它在试图用有限的资金,拼出续航+空间的平衡感。你问我,拼到这个155公里+29.8kWh的大电池,是否代表未来?说不准。毕竟厂里操盘的人,最怕的是亏本或者新鲜感过后,市场冷清。
然后,荷兰我一位同行说的,银河星舰的无锡星驱动力 160kW,估算起步成本,单纯电动版可能在9万以内。(估算/样本少,参考价格偏理论)倒也合理。其实转个弯想,新能源车的利润,而且用电池做核心,成本逐渐下降,这也编织着厂商的未来算盘。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如果电池能再便宜点,续航能再提点,未来会不会有人开着它,跑长途都觉得还行呢?我觉得,好像要有点理想化了。电池的耐用性、冬天的续航,还得期待产业链的深度发展。这一点我一直没细想过,但猜测是——电池技术越成熟,续航越能合理化。
你们会不会有同样的问题:买车,这个续航够用嘛?充电方便不方便?——这其实是个生活碎碎念。我自己在琢磨,要是真能像手机电池一样简单充电,搞个家用枪,随时充满,就不浪费时间了。
补一句,那个翼子板充电口其实挺方便的。想想,今年很多车型都在谈隐藏式充电口,但这个设计,是不是更实用呢?因为车门很容易夹到线,翼子板那里,线多了点倒还好。
唉,工作上一直在想技术背后的人。就像我认识的修理工说:新电池涨价了,换一次多得几千。但普遍成本下降,盈利点转移到软件优化上,不然也不能说,未来车子越做越智能。这车还能跑几年?也许,比我预期的快,也许还得看备用电池市场的变化。
说到这,忽然发现一个盲点:我从来没问过,电池是不是像我想的这么油盐不进。毕竟,电池老了,都得换,但目前还没想到备用电池包能否像手机一样随意更换?(这段先按下不表)
也就是说,未来电池技术,可能还会像我小时候换手机电池一样,变成能拆会换的事儿。讲真,这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是个好事,但汽车制造商会不会担心后续售电池会影响利润?或者,谁知道呢。
最后想问:你觉得,续航这个问题,到底还能大幅提升吗?又或者,消费者的焦虑其实就是充电不便带来的惯问题?那天我跟一个同事聊,竟然说:其实我宁愿便宜点,能跑就行。是不是其实用车惯才是最大的障碍?——这真让我开始思考:我们还真是被惯绑架。
(这段我其实没怎么深究,纯粹是感觉而已。)
好了,不多说了。这车那个大电池和续航,跟你印象中未来感大不一样,但又触手可及。你会怎么选?还是说,最后还是得看临门一脚的那一波技术大爆发。偶尔摸到方向盘,感觉真是走进了个新世界。
如果你经历过充电焦虑或者电池用不完的烦恼,还能说点什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