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对出租车行业冲击那叫一个大,现在好多出租车生意大不如前,行业格局正在被重新洗牌
说实话,一开始我也没太在意。毕竟,网约车兴起来的时候,觉得就是个新玩意儿,司机们或多或少都还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反正官方允许,谁都想试试水。
仔细一琢磨就不一样了。去年我听一个朋友说,他跑出租快两年了,接单收入比前年降了差不多20%。不瞒你说,我当时就想:这是真的,还是我朋友吹牛?毕竟,数据这东西,没法凭空捏造。
我翻了下几份行业报告——2到3年内,网约车市场份额从10%飙升到大概35%,而出租车的生意确实受到了冲击。就算是同价位的车,比如城乡间68马力的紧凑型车,跑起来差别也不大,但乘客的选择发生了变化。你要说,我没觉得有什么区别?我告诉你,这里面门道不少。
一线司机都知道,价格差不多的情况下,平台带来的订车优先级、载客数和回头率就会有差别。去年,我和几位同行聊天,他们都说,原来一天跑20单以上,现在顶多15单,要少将近25%。这个差别看似不大,但积少成多,你跑个三五天,就能看出明显差异。
这里面,供应链也起了作用。以前,出租车公司会有自己的调度车队,要的调配也比较严格。很多司机干脆只靠APP接单。你造一辆车供应需要复杂的产业链,从钢材到零件、装配、调试,都是大公司控制一二级供应关系。可你在打车软件上,点一下单就能出发,这巨大的流量红利带来的就是快速占领市场。
车市场还是个人的市场。乘客喜欢方便、便宜、省事。像我一个朋友说,他用网约车,那叫一个爽,叫车快,价格透明,还不用和司机扯价。相反,他还笑话我,说出租车技术不错,但总得等嘛,排队、等候,还不一定赶得上车。我敢打赌,这里面不仅仅是价格问题,更牵扯到乘坐体验。
不过别觉得,我也不全看衰出租车。很多城市还是有地方适合用出租车,比如深夜或者特殊场合。你像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路况复杂,的士还是有其优势的。某次我在北京的郊区,应急叫了三次网约车,结果都超时慢了,最后还是打了个出租车。司机甚至跟我感叹:现在这个市场,好比抢门票,快的才有得抢。
我还想到,很多司机现在在思考转型升级的问题。有的转做了送外卖、跑滴滴顺风车,有的干脆自己买车再拼技术开发应用。我之前见过一个会说话的司机,调侃得很:我这点年纪了,折腾个啥?还得跟年轻人比拼速度和技术。他内心深处,还是挺担忧的。
你说,出租车行业这块蛋糕,是否真的就被切走了一大块?我觉得,不全是。现在车载智能化、自动驾驶之类的概念铺天盖地。而且,部分乘客还是喜欢用传统的打车方式,特别是在一些特定区域,比如机场、火车站。那边人流大,需求多,却也对新技术接受缓慢些。
说到自动驾驶,我觉得,可能还得等个十几年。这个技术门槛高得吓人,涉及到传感器、AI、法律法规和服务体系的全盘重建。倒不是我太悲观,只是觉得,这个行业的变革,绝非一朝一夕能搞定。
回头想想。有时候我也在想,这些年抢市场的快车是不是也给自己设了个闹钟。前些天,我和一个技术人士聊天,他说:现在的定位,就是拼价格和效率嘛。未来的话,要是能把车自个儿跑起来,成本又降低了,那出租车行业还能不能存在?看不准。我当时没细想,但觉得他的话里,潜藏着点前景。
对了,我刚才翻了下朋友圈的照片,看到一位早起的出租司机,他的车里堆满了手机充电线和导航支架,还在调试哪条路线最省油。而这,也算是自我救赎的一种,既能用平台,也能靠流量稳定收入。没有那个在路上跑了8个小时还梦想多挣几块的愿望。就是个苦差事。
现在的问题,你觉得乘客的未来会不依赖这些平台?还是说,那些传统的打车方式还能活多久?我猜,还是得看城市的发展速度和技术迭代速度。也许某天,我会坐在自动驾驶的车里,回忆起今天这段琐碎而真实的行业变革。
就这样吧,留一个问题给你:你觉得,出租车和网约车的到底会怎么走?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