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电动汽车,我并不是初次体验的兴奋驾乘者,而是带着证据链般的烦恼坐上去的。早期电车上路,最吸引我的并不是科技感,而是那个足以挑战工科直男尊严的“缺点合集”:续航焦虑、充电排队、低温掉链子、安全问题——仿佛每次出门都在玩不定时炸弹。这车如我家那口最难伺候的小祖宗,冬天一冷,续航直接腰斩;夏天一热,电池仿佛要蒸发掉半条命。省油是真省油,心力也真是蹉跎。
有天在小区地下车库充电时,邻居阿姨带着狗出来遛弯,看到我那辆车一边插着电,一边车内挂着灭火器,问我:“这电车不会炸吧?”——我当时只想回答一句:“这年头,谁的车都像颗彩蛋,充电如上坟,只能靠运气。”事实上,电动汽车自燃的新闻远不止主编在凑稿,有时还真让人夜不能寐。自嘲一句,我们这行看多了事故,哪怕自己上了保险,也难有真正的安全感。
最近,圈里传来了新风:“固态电池要来了!”还不是一两条朋友圈转发,而是像亿纬锂能这样的大厂,已经让固态电池量产基地挂牌上阵。作为一个对“新技术吹牛逼”敏感的老炮,当时第一反应就是:又来了,实验室里的东西总能吹得比老母鸡孵蛋还靠谱。可这波的不同之处在于,固态电池的数据不仅体面,能量密度实打实达到了300Wh/kg(可别小看这数字,燃油车一箱油也不过五六百公里),而且还有国轩高科那样的厂家,放出了良品率高达90%的中试线成绩。那些年我们吃过的科技“画饼”,这次似乎变成了真饼,还是带馅儿的。
讲个大白话,液态电池就跟家里菜市场的塑料袋,容易漏液又怕戳;固态电池像是把塑料袋换成钢盆,能装还能摔,安全性硬是提了档次。这个技术如果像专家们预测的一样,充电12分钟就能跑1000公里,你坐电动车出门,连手机都来不及充满电,车就能从北京到上海了。以前燃油车还能拼个加油快、续航长,现在燃油车大概率只能在情怀里活着。
还有智己L6等新车型,实打实要量产固态电池,续航也破千公里。我和不少老车友喝茶时聊起这个,都自动往“电动车全面取代燃油车”那条路上想了。诚然,现阶段超快充不是特别普及,成本也比液态电池高,但别忘了手机刚出来时价格也能买半头猪,现在谁不是扫地阿姨都用智能机?新技术只要规模起来,价格终归是会松口的。这点我没啥乐观,也没啥悲观,事实摆在那儿,热闹自己不会少。
有人问:“固态电池真的能让电动车一统江湖?”我的答案是:理论上没毛病,实际执行还有看头。毕竟技术是个不断累积的过程,现在固态电池还要面对低温性能和长期耐用性考验。想想电动牙刷第一代,不少都没能用满保修期,这车要跑十几年,总不可能指望全靠厂家良心。
从大环境看,固态电池普及就像把燃油车往悬崖边上送,一边是“充电五分钟,续航一千公里”的诱惑,一边是“价格还贵着呢”的现实。站在消费者角度,我希望技术进步,但也明白市场规律不是一阵风吹出来的。等到固态电池能像电饭锅一样随手买,到时候燃油车就是纯粹的收藏品了,是不是要挂在客厅里当摆设还不好说。
车圈里老手都懂,技术迭代是场赌博,赌的不是哪种电池跑得快,而是哪个技术能走下坡路还保证安全可靠。我们法医看多了因技术瑕疵引发的事故,不敢信哪个厂家的宣传单,信的永远是数据和案例。所以,固态电池想颠覆汽车圈,还得看它在真实用车场景里表现如何。不然,到时候又是一地鸡毛,维修和售后都跟不上,老百姓还不是在新烦恼里翻滚。
说到这里,反倒替燃油车感到一丝惋惜——它见证了汽车百年历史,经历了无数跃迁,如今却是让人惜别之物。燃油车的油箱,仿佛给我们留下了最后一点温情。但世界永远不会为情怀停步,固态电池的到来就像拆迁队,拆的不只是技术老房子,还有那点对机械美学最后的依恋。
目前来看,固态电池确实是电动车领域的“带头大哥”,但它是不是能一路到底,还真说不准。可能三五年后我们会把固态电池视为标配,也可能又冒出来个什么“超超快充黑科技”,把固态电池一脚踢到冷宫。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汽车圈的“江湖”,永远没有绝对的赢家。
所以这个问题,留给你们:等固态电池真的可以随手买,便宜又安全的时候,你会放弃那辆燃油车吗?或者说,你相信技术的承诺,还是买一份自己的保险?技术再牛,终究还是得回到人心里去掂量分量——这事儿,不急着下结论,等下一个路口见。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