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9月第一周的销量数据让我稍微皱了皱眉。乘联分会的数据说,全国乘用车零售30.4万辆,同比下降10%,这数字有点扎心,毕竟跟去年同期比还跌了。这还不是最糟的,跟上个月比也下降了4%。厂家批发倒是回涨了9%,这差异直接反映出了供需的微妙变化。
记得上周与一位老销售聊着天,他说:你看,客户现在明显挑剔了,买之前至少得试三家店,砍价来回折腾,销售得把自己当软柿子捏着。我当时还没完全理解这话的深意,现在看来,消费者心态变了,不光是需求疲软,更是心情累了。
市场需求到底有多疲软?我估计,实际购车意愿下降大约在8%-12%区间(样本有限,体感偏保守)。这跟去年一窝蜂的换购潮明显不一样。你说,这是不是跟当前经济不确定性有关?毕竟,一台车动辄二三十万,谁不打算咬咬牙掂量掂量?而且渠道商那边库存也不轻松,过多的压力让他们不得不慎发订单。
同级别的车里,我试着比较了两款紧凑型SUV——A品牌和B品牌。A品牌虽然标价低5千元,但是实际拿下店里拿到的优惠不到1000,一聊就知道厂家折扣没给力。B品牌标价高出一点,但销售给了2万元的直接补贴,买下来实际成本反而低一些。那么实际体验差异在哪?A品牌稍微省心,配置稳定;B品牌优惠多了,但后续渠道服务略显复杂,得多跑几圈。你觉得,买车图的到底是价格还是省事?
供应链这块,其实就是个大锅炖,厂商和供应商你来我往,谁都不能单方面强硬。举个比方,就像咱们做饭,有的材料不齐活儿,厨师得想办法变通,供应链缺一环,整锅饭都难以下咽。今年半导体芯片紧缺对车厂影响大,我觉得还没完全缓过劲来。再加上零部件涨价,有时你明明看着配置没变,价格就感觉高了不少。是不是厂商在消化这些成本还没说清楚?说不定,(没细想过)他们也在试探市场底线在哪里。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一条不起眼的细节:有家品牌最近主推的新能源车款,交付周期从之前的一个月,延长到了两个月多。其实这不能只怪供货,跟电池原材料涨价和调配也有关系。这种情况就像买菜,需要的菜叶子变贵,饭可能就晚上一点。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销量数字背后的消费者画像,到底跟去年有什么不同?年轻用户还会愿意入手传统燃油车吗?还是新能源抢了市场?这没那么简单。
刚刚我说厂家批发增长9%其实有点大,这可能主要集中在几个品牌和几款车型上,整体行业可能不像表面那样乐观。销量的增长和零售的下降并存,也说明渠道库存盯得紧,厂商还得好好琢磨怎么平衡供需。你们会不会觉得厂商和经销商之间的拉锯战,有点像市场里的你不松手,我也不妥协?
我知道,自己有时候嫌麻烦,不太愿意去深入研究每一个细节,但这市场的微妙变化确实提醒我,汽车行业没那么简单。用户心理、经济环境、供应链各环节都在博弈,这真实得很。
对了,你们觉不觉得,买车除了价格和配置,售后服务也逐渐成为决定因素?尤其是车企动不动就推各种数字化服务,实体店体验是不是逐渐被边缘化了?
就市场说的这些数字,能不能真看懂多大程度上是一回事。数据背后,那些买家、卖家、供应商小故事才更有味道。比如上个月,一个朋友说他去4S店,店员还主动调了车颜色,说库存压力大,买车其实得多留心。
站在行业观察者的角度,我反而好奇,市场到底何时才能稳定下来?是不是还得有个转机?我不知道,也许明天小区门口那辆停了半年的新车会给我答案,谁知道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