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里热气腾腾,四个人围着一张圆桌,用手机轮流出题,像打牌一样较劲。我跟你说,那一刻很真切,茶香、算盘声、笑声交织,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情绪就上来了,就是像耍朋友似的。人文知识在这一桌被当成了日常对弈的筹码,既有学术味儿,也有市井味儿。
题目从成都平原说,有人脱口而出“宝墩文化”,说这才是可考的最早文化,提到地层学、考古断代学的证据,旁边有人大叫“怎么回事?三星堆不是更厉害吗?”真心的,很多人会混淆成像效应与出土规模。接着跳到行车安全那题,大家争论雾灯能否替代近光灯,引用的是气象可视距离、车灯光学照度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常识,是雾天要并用近光和雾灯,别以为只开雾灯就万事大吉。
话题变得更宽杜甫在诗里称赞张旭的“挥毫落纸如云烟”,大家模拟着那种狂草的笔势,笑着学了两笔。又有人提到燧人氏传说,讲到钻燧取火、教民以渔的叙事学,要把传说和考古证据分开学术要讲方法论。有人提到秦岭四宝——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用生态学、物种保护名录、栖息地连通性来解释它们的重要性,场面一度严肃,太厉害了,感情就有了,我才不信呢的玩笑又把气氛拉回轻松。
最后那道关于非居民个人所得税的题,把对话拉到制度层面。有人引用税法中关于税收居民、税源归属、代扣代缴的专业术语,提醒大家跨境收入并非可随意逃避,税务规是公民基本义务。等一下,知识不是考试分数,它影响出行安全、文化认同、生态保护以及纳税义务,马上就能看到生活的回声。大家喝了口茶,彼此点了点头,像是达成了某种默契温故而知新,不只是背答案,而是把常识和理性带回日常。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