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两轮车电池大战 千亿市场谁主沉浮 巨头竞逐 格局生变
巨头们来了。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这些在汽车动力电池领域厮杀已久的巨头,正集体调转枪口,扑向一个看似平常的赛道:两轮电动车。
这是一场关乎未来的战争。
◎ 红海突围 寻找新增长极
动力电池行业。表面风光。内里焦虑。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1—6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299.6GWh,累计同比增长47.3%。增速依旧。但企业毛利率持续下滑。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系统毛利率较2024年上半年下降4.49个百分点。其毛利率在2016年曾高达43.7%。十年间近乎腰斩。残酷吗?行业竞争加剧。产能结构性过剩。企业降本压力巨大。
必须寻找新出路。
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提出了“第三增长极”的概念。他认为,小动力电池将是继动力电池与储能之后的巨大市场。中国电动两轮车保有量超4亿辆。锂电池渗透率不足10%。“铅酸换锂电”技术革命催生千亿级市场。低空飞行器、电动船舶、工程机械等新兴场景爆发。驱动全球小动力电池的应用。
◎ 技术降维 还是渠道苦战?
巨头入场。被视为“降维打击”。
比亚迪将车规级刀片电池用于两轮车。能量密度达180Wh/kg。比铅酸电池(40Wh/kg)提升350%。循环寿命超3000次。铅酸仅500次。全生命周期成本降低42%。宁德时代用CTP技术将锂电池组成本压至750元/kWh(2025年)。与铅酸电池价差缩至1.3倍。
但。真是降维打击吗?
一位电动二轮车动力电池业内人士坦言:并非平替关系。“对普通百姓和农村地区而言,铅酸电池性价比更高”。铅酸电池领域已完成洗牌。市场竞争格局相对稳定。巨头们虽有技术、规模、供应链优势。但传统两轮车电池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销售渠道、售后方面、终端消费者黏性的深厚积累。这是动力电池巨头要补足的短板。
这是一场“戴着脚镣的降维打击”。
◎ 政策东风 与新国标强推
政策是最强催化剂。
2024年年底,新版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正式发布。自2025年9月1日起,“新国标”正式落地实施。新国标对整车质量、电池安全等关键指标提出更高要求。直接淘汰80%铅酸产能。中国锂电渗透率从2020年的15%飙升至2024年的45%。预计2025年将达60%。
全球市场也在同步。欧盟碳关税对含铅组件加征20%环境税。倒逼锂电普及。
市场被政策强行打开。形成千亿级确定性订单。
◎ 多方竞逐 与未来格局
战场已然拥挤。
传统势力不容小觑。天能和超威组成的“双寡头格局”。在国内电动轻型车用铅蓄动力电池市场,天能市场份额超四成,超威超三成。星恒电源等数十家企业瓜分剩余市场。
新入局者来势汹汹。宁德时代旗下新能安电池已打入雅迪、九号公司供应链。甚至参与制定两轮车锂电池国家标准。比亚迪与雅迪、哈啰达成合作。2025年Q1装车量超200万组。国轩高科控股子公司合肥国轩吉泰美与庐江高新区签署小动力电池项目合作协议。
未来格局如何?长期来看,电动两轮车锂电化是趋势。但钠电池企业也在争夺这一市场。传统铅酸电池企业实力也非常雄厚。未来会呈现多技术路线并行发展。多元主体共存。“最终谁被淘汰,市场说了算”。
◎ 思考与未来
真锂研究院创始人墨柯指出,当前动力电池企业争相涌入两轮车市场的现象,本质上也是一种内卷。是内卷态势的蔓延——从动力电池领域扩展至小动力电池领域。
巨头们拥有成本优势。动力电池的落后产能仍可满足两轮车市场需求。这些产能在投资折旧方面已基本完成。若转产两轮车电池,几乎无须再计提折旧。在成本方面,可能比专门生产两轮车电池的新建产线更具优势。
但关键在于。两轮车市场对价格极度敏感。汽车级电芯、BMS、热管理方案大冗余。需重新做减法。在品牌端,C端用户认的是雅迪、小牛,而非宁德时代或国轩高科。汽车电池企业需学会“隐身”做供应商。
战争刚刚开始。这片千亿市场注定不会平静。技术、渠道、政策、资本——多方力量在此交汇、碰撞。最终谁能笑到最后?取决于对市场的理解、对需求的洞察、以及对成本的极致控制。好戏还在后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