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和中秋的长假期间,很多开着新能源汽车出门的朋友可能都体验过一种特殊的焦虑,那就是“里程焦虑”。
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眼看着仪表盘上的电量一点点往下掉,而前方的服务区充电桩前却排起了长龙,那种心情确实不太好受。
然而,就在这个假期,一些在重庆高速服务区的车主们却有了一番新奇的体验。
当他们正为充电发愁时,一辆外形酷似集装箱的“巨无霸”卡车悄然出现在了服务区,它不运货,而是专门为大家提供充电服务的。
这辆车一出现,就立刻解决了燃眉之急,能在短短20分钟内,让6辆新能源车同时恢复满满的电量,可以说是“满电复活”。
这个新上岗的大家伙,就是全国首辆实现了交直流一体化充放电功能的高安全大容量移动储能车。
从外观上看,它长约6.6米,宽2.5米,就像一个移动的能量方块,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移动超充站”。
一位从四川来重庆的安娜女士,在G50沪渝高速服务区就遇到了这个“救星”。
当时她的车电量只剩下9%,看着前方排队等待充电的车辆,心里急得不行。
正当她一筹莫展的时候,工作人员引导她来到这台储能车旁。
只见车身侧面可以伸出6根充电枪,工作人员熟练地帮她插好枪,扫码开始充电,充电屏幕上显示的最大功率达到了160千瓦,这让她非常惊喜,因为这个速度比她家小区楼下的充电桩快了整整一倍。
仅仅过了15分钟,她的车就增加了150公里的续航,足够她轻松开到下一个目的地了。
服务区的工作人员也介绍说,这台车充电效率非常高,基本上充上一分钟电,车辆就能跑15公里,它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节假日高峰期服务区的充电压力。
那么,这个“行走的电站”肚子里到底装了多少电呢?
答案是惊人的3135度。
这个数字可能很多人没有概念,我们来打个比方。
一个普通的城市三口之家,一个月的生活用电量大约在200到300度之间。
这台车储存的电量,差不多够一个普通家庭用上将近一年的时间。
如果用来给新能源汽车充电,按照一辆车电池容量60度电来计算,它理论上可以为超过50辆车充满电。
正是因为它有如此大的容量和高效的充电能力,才能在车流量巨大的高速服务区里,成为新能源车主们的“定心丸”。
当然,当大家看到这么一个装载着巨量电能的设备在路上跑时,心里肯定会有一个疑问:这东西安全吗?
毕竟是3000多度电,万一在运输途中发生碰撞或者颠簸,会不会有危险?
对于这一点,研发和制造单位可以说是下足了功夫,给这台车装上了层层“安全锁”。
整车的安全防护设计非常周密,可以看作是三层核心防护网。
第一层防护深入到了最小的单元,也就是每一块小小的电池电芯。
工程师们给每个电芯都安装了高精度的温度监测设备,就像给它们都配上了一个“体温计”。
一旦哪个电芯的温度出现异常,系统会立刻侦测到并进行隔离处理,防止出现热失控的连锁反应。
第二层防护是针对整个电池组的。
整个电池系统被包裹在一套特制的防护结构中,这套结构具备防火、防震和防漏电的功能,就像给电池穿上了一件坚固的“防护服”,即使车辆在行驶中遇到剧烈震动或意外冲击,也能最大程度地保障电池组的安全稳定。
第三层防护则是在整车层面,这台车配备了通常在高端乘用车上才会使用的空气悬架系统。
这套系统可以根据路面情况实时调节,极大地吸收和过滤掉路面的颠簸,保证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平稳性,从而保护内部精密的储能设备。
除了这三层硬核防护,它还搭载了一套人工智能监测系统,相当于有一个24小时在线的“安全管家”,时刻监控着车辆所有系统的运行状态,一旦发现任何异常,就会立即报警。
并且,为了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发生误操作,车辆的放电功能在行驶时会被完全锁定。
可以说,在安全方面,这台车考虑得非常全面。
如果以为这台车的功能仅仅是给新能源车充电,那就把它想得太简单了。
它其实是一个多功能的“全能选手”。
这台车最大的技术创新之一,就是采用了交直流一体化技术。
简单来说,我们家用的电是交流电,而电池储存和放出的是直流电。
过去很多储能设备功能比较单一,而这台车既能通过市电或者直流充电桩给自己充电,也能同时对外输出直流电给汽车充电,以及输出交流电给其他设备使用。
车上搭载了一台1500千瓦的交流变换器,这意味着它可以直接替代传统的大功率柴油发电机。
比如在举办大型户外活动、进行应急救援或者在没有电网覆盖的地区进行工程施工时,过去往往需要使用轰鸣作响、还会产生废气污染的柴油发电机。
现在,这台移动储能车开过去,就能提供稳定、安静又环保的电力支持。
更值得一提的是,它还能参与到整个电网的调节中去,扮演电网“调节器”的角色。
我们都知道,电网的用电负荷在一天之中是有高峰和低谷的。
这台车就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在夜间用电量少、电价便宜的低谷时段,从电网大量购电并储存起来;然后在白天大家上班、工厂生产的用电高峰时段,如果电网负荷过高,它就可以反向将储存的电能输送回电网。
这个过程被称为“削峰填谷”,就像一个大型水库,在汛期蓄水,在旱期放水一样,不仅可以利用电价差创造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电网减轻高峰时段的压力,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这款高安全移动储能车的正式投入使用,背后是重庆储能产业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它是由重庆科学城城市运营集团和清安能源联合研发打造的。
在这个合作中,城运集团根据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比如节假日高速充电难,明确地提出了产品需求;而清安能源则发挥其技术研发的优势,提供了核心的技术支撑。
从提出概念到研发、组装、调试,再到最终投入应用,整个过程只花了8个月时间,这体现了将前沿技术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服务民生的“重庆速度”。
这种模式打通了从技术研发到市场服务的路径,让实验室里的创新成果能够真正地走到老百姓身边,解决实际问题。
这辆在重庆上岗的移动储能车,不仅仅是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充电难题,它更像是一个窗口,向我们展示了未来能源利用和城市服务的一种新可能。
它用科技的力量,让新能源时代的出行变得更加从容和自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