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慕尼黑展发力,比亚迪推新车型,闪充技术受关注

如果你在慕尼黑车展现场,请原谅我不先跟你聊未来科技,也不客气地递上一双舒适的鞋。在这里,穿行于百余家中国展商之间,比穿越欧洲火车时刻表还烧脑。展馆入口处,穿梭的电车不停地晃过,一堆识别不出国籍的技术人员在角落低语,展台上往往一轮掌声未落,下一组中文讲解就已经开始。摩肩接踵的不只是观众,也是“谁是主角”的疑问。要是真有谁没下车过夜,就问他一句:你觉得这届谁能胜出?现场的答案很可能只有一个词:中国汽车。

这不是某个品牌的独角戏,而是中国汽车制造与供应链的“百团大战”。116家中国企业集体亮相,国际展商榜单直接拉到首位。想想二十年前,只有吉利带着五辆新车像是出门踏青——而这次,各大展台俨然成了产业军演现场。比亚迪、长安、小鹏、零跑、红旗——名字不陌生,产品越发像“外语”。顺着这些流动展览,你会看到一串扎实的证据链:整车出海、软件智能、电池闪充技术迫不及待地走向全球、供应链直接嵌入产业核心,还有一群工程师和高管不断用半中文半德语解释,为什么他们的想法可能“更靠谱”。

如果让现场的欧洲观众做一次“角色扮演”——假如你就是这个展台上的德国工程师,你会很快发现自己的问题不是“中国汽车为什么会来”,而是“我们该怎么追”。这不是设问,现场就能看见电池安全技术平台刚发布,记者还在发稿,技术团队已经在讨论欧洲合规后能用多快。欧洲车企不再只研究自己的车,而是盯着谁在AI算法、三电系统和自动驾驶架构实现了“落地速度”。奔驰、宝马、奥迪纷纷在媒体前公开承认:合作变得比竞争更有必要。一位奥迪高管直接说,“中国在智能化和电动化进程上的进步令人瞩目,我们要加强协作。”如果这算是行业外交,那公开的“示弱”,恰恰是对证据链最冷静的认同。

把这场“中国式出海”讲得宏大容易,讲具体则要看数据和逻辑。比亚迪这次带来的旅行车,一开价就是37990欧元,现场对比价格的欧洲媒体忍不住计算,合人民币约等于31.6万元。有人顺手查了当地品牌,一边感慨“并不便宜”,一边又承认这个技术参数在欧洲属于高配。比亚迪还要在匈牙利建厂,“在欧洲,为欧洲”战略摆上媒体头版。如果换做二十年前,说中国车企会“逆向输出”生产基地,该是多大的笑话。现在,工厂按计划推进,充电站要提前布局,闪充技术的实际演示让人再也无法因噎废食。

这届展会,比亚迪不是唯一的“硬核玩家”。腾势在市内广场直接演示了1000千瓦闪充技术,五分钟实现400公里续航。小鹏汽车和大众集团当众秀出各自的自动驾驶和机器人模型,L4级无人驾驶的场景被摆上台面。零跑汽车用Stellantis集团的资源,在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销售网络,光听网点数(1700家),就是成熟市场玩家的配备。红旗带来电动SUV,续航550公里,20分钟快充,首发就是欧洲市场,计划四年内铺满25国、200家经销商。宁德时代则把“全球主流车企超过90%的合作率”当做名片,反正电池新平台一发布,欧洲工厂还没竣工,技术先一步跑起来。

你可以说,这场车展的“主角团”其实是中国供应链企业的集体亮相。动力电池安全等级、自动驾驶芯片适配、算法算力突破,背后一串串冷冰冰的参数,其实指向一次全球化的排兵布阵。轻舟智航高调宣布在德国设立欧洲总部,Momenta则把“飞轮大模型”直接端到英、德市场。与Uber合作、计划推L4级Robotaxi乃至实际商业化,也许听起来还是技术工程师的“圈内话”,但产业人都知道:这等于欧洲的自动驾驶市场正在被中国企业撬开一个不小的口子。

回到现场气氛,如果你是中国展商的工程师,心情虽然不一定自豪,但至少不再夹着尾巴。过去我们追着欧洲学工艺,现在欧洲公司在政策、技术标准上主动靠拢中国创新。宝马自己的电动车型也用中国电池,奔驰电动化新品也根据中国市场反向定制。行业里流行一句半开玩笑的话:“过去是我们学欧洲,现在是欧洲学我们,未来则互相学习。”不妨延展一下——许多曾在欧洲车企实习或者工作过的中国工程师如今成了合作伙伴,身份切换或许快得连HR都没察觉。

但我必须承认,行业发展有时候像写案件报告,高潮往往藏在细节堆里。在技术和资本轮番下注的产业转型期,只看表面的规模和品牌还不够,还要看技术标准能不能“跨海而来”、法律和市场壁垒能不能迅速适应。中国企业出海,摆脱了当年靠价格战和简单制造的老套路,开始用供应链、智能化、全球合规去“硬碰硬”。但每一个新协议、每一笔新的投资,背后都有无数的“倒退工地”、“延迟认证”和“算力瓶颈”。展台早上刚发新品,晚上就收到海外监管又有新要求,产业人扮演的不是英雄,而是勤劳的工蜂。

当然,这场全球汽车行业的大变局里,谁也不是神仙。中国制造“强势登场”,欧洲品牌快速跟进,两者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站在展会现场,我并不觉得这是一场“谁赢谁输”的游戏,更像一组合作+竞争的复杂关系网。技术创新点燃下一轮产业革命,也制造出更多新的难题。过去,讲中国制造只能说成本和速度,现在得加上技术、智能、合规,更别说还要学会用“黑色幽默”面对每日的供应链风险和政策新规——毕竟,每一场产业转型都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进步和失误总是相提并论。

中国车企慕尼黑展发力,比亚迪推新车型,闪充技术受关注-有驾
中国车企慕尼黑展发力,比亚迪推新车型,闪充技术受关注-有驾
中国车企慕尼黑展发力,比亚迪推新车型,闪充技术受关注-有驾

写到这儿,该留给你提问了:当中国汽车在欧洲以技术、产能、供应链全面突围,真的能保证明天依然坐在牌桌上?未来全球市场里的规则变动、技术标准的升级、消费逻辑的迭代,又会不会让如今的领先变成下一个难题?眼下的“人群摩肩接踵”和“展台热烈掌声”,也许只是复杂变革链条中的冰山一角。你也可以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思考,毕竟,谁不是在自己的领域做着侦探游戏?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

热门推荐

01:07
违规驾驶道路运输车辆罚款
知了爱学
宝马推出第三代氢燃料电池系统 量产车于2028年投入全球市场
中国经营报
行车记录仪高清夜视怎么选?这几款口碑好又实惠,值得入手
可心家居
38.98万起!2026款腾势N9颜值、性能、安全全都有,友商沉默了
大龄剩男
新能源搭载新技术,助力车主预防热失控,网友却讽死道友不死贫道?
聪明墩墩
01:23
哪家加油站油品质量好
-潺潺-
销售最害怕你提的8个问题,问题问题全是省钱秘籍!买车前一定要记住
碧云
01:01
万万没想到!余承东没有想到!雷军也没有想到!就连马斯克把脑袋想破也不会想到!世界上跑的最快的车居然是比亚迪的仰望U9X,不是卖的最贵可是我跑的最快。当德国ATP测试场的测速仪在2025年9月的那次关键测试中定格在496.22公里/小时,这个由仰望U9X创造的数字,确实让那些曾经象征着内燃机时代速度巅峰的名字——比如布加迪Chiron——被留在了历史里。这头“中国猛兽”全球只打算造30台,每一台都会根据车主的想法进行独一无二的定制,这架势摆明了就不是为了走量,而是去尖儿上立个旗杆。它名字里的“X”是从英文“extreme”来的,意思就是要把极限这事儿玩到极致。你可别把它和那个还能开着去买菜的普通版仰望U9搞混了,这台U9X是彻底豁出去了,为了赛道性能把日常舒适性都放在了一边,属于那种为了一秒钟可以放弃很多的狠角色。它肚子里装着全球首个量产的全域1200V超高压平台,这电压比现在市面上常见的800V平台高出一大截,相当于给车通了条更粗的“电力高速公路”。四个电机每个都能飙到30000转每分钟,加起来能爆发出超过3000匹的综合马力,推重比达到了吓人的1217匹每吨,这些数字光是念出来就
爱情里的真心话
02:55
是迷之自信?还是补强短板?全新2026款本田CR-V体验报告
撸车师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