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加速世界转型?

来源:美股研究社

今年 3 月至 4 月,市场对特斯拉及其 CEO 的情绪跌至谷底。彼时,新闻头条满是关于特斯拉的争议报道,投资者纷纷逃离他们眼中 “混乱不堪” 的特斯拉。在分析师看来,这正是一次绝佳的机会。

一个优秀的投资者最应该擅长的,就是耐心等待市场出现 “错位时刻”, 在他人犹豫观望时,果断出手布局。

分析师的多笔成功投资均遵循这一逻辑:耐心等待优质资产被错估,一旦出现机会便大胆行动。

如今再看,特斯拉已成长为全球最具竞争力和战略优势的企业之一, 它将卓越的制造能力、数据主导地位和现实场景中的人工智能领先优势融为一体,这是其他任何企业都无法企及的。

曾经的 “车企”,如今已蜕变为垂直整合的科技与能源平台,拥有多个相互强化的 “护城河”。

1. 制造规模与整合能力 —— 护城河的基石

特斯拉的制造优势是其一切竞争力的基础。工厂本身就是一件 “产品”—— 垂直整合与工程效率的典范。

从 “巨型铸造” 技术、结构性电池组,到 “Dojo(特斯拉超级计算机)实时联动” 的制造优化系统,特斯拉打造的技术体系,是其他企业无法大规模复制的。

多数竞争对手仍深陷特斯拉多年前就已度过的 “产能地狱”。这使得特斯拉拥有传统车企无法比拟的成本结构和创新速度。

它早已不只是一家车企,更是一个 “制造飞轮”—— 每一季度都在积累技术经验、提升生产效率。

2. 数据飞轮(全自动驾驶与人工智能)—— 特斯拉的 “大脑”

目前,特斯拉全球道路行驶车辆已超 600 万辆,这些车辆每天向特斯拉的神经网络传输数十亿英里的真实驾驶数据。

由此,特斯拉构建了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数据集 —— 这一优势正日益增强,形成复利效应。

车辆每行驶一英里,就能优化特斯拉的全自动驾驶(FSD)系统,让车辆更安全、功能更强大;而更优质的系统会吸引更多用户,进而产生更多数据 —— 这正是 “飞轮效应” 的核心逻辑。

依托 Dojo 超级计算机,特斯拉专属的人工智能体系能处理海量视频数据,训练神经网络应对人类驾驶员日常遇到的各类突发情况。与依赖合成数据或限定区域测试的竞争对手不同,特斯拉的技术学习源于真实场景,服务于真实驾驶。

从经济角度看,车辆利用率是关键。普通汽车每周 168 小时中,仅约 10 小时处于使用状态,利用率仅为 6% 左右。

一旦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同一辆车每周可运营 50 至 60 小时 —— 白天接送乘客,夜间运输货物。

正如马斯克所言:“过去 90% 时间都闲置的汽车,如今即便你在睡觉,它也能为你‘工作’。这种利用率的提升,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资产价值增长。”

特斯拉的优势不止于数据,更在于技术路径。Waymo(谷歌旗下自动驾驶公司)等竞争对手依赖昂贵的传感器套件和小批量生产,导致其系统在经济层面无法规模化。

马斯克曾指出:“Waymo 的车辆制造成本是特斯拉的 4 到 5 倍,且产量极低;而特斯拉车辆的成本仅为 Waymo 的 20% 至 25%,年产量却能达到数百万辆。”

这就是特斯拉人工智能技术能以指数级速度迭代的原因 —— 每一辆行驶在路上的特斯拉,都是一个数据采集节点,持续让系统变得更智能。

特斯拉甚至通过 “直接光子计数” 技术,绕过传统图像处理流程,解决了最棘手的极端场景问题 —— 比如正对阳光行驶、雾天行驶或夜间行驶。正如马斯克所说:“即便在看似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或是大雾天气中,我们的系统也能‘看清’路况,可能比普通人的视觉还要敏锐。”

这种规模、成本效率与技术实力的结合,让特斯拉拥有了历史上少有的企业 “护城河”。

3. 分销模式与生态锁定 —— 特斯拉的 “网络”

特斯拉采用 “直接面向消费者” 的销售模式,无需经销商中介,直接掌控品牌与客户关系。其全球超级充电网络如今甚至已成为竞争对手也认可的行业标准,进一步强化了用户锁定效应。

每一辆行驶的特斯拉都是联网设备,能接收空中软件更新、全自动驾驶系统升级和基于应用程序的功能整合。这一生态体系产生的网络效应和用户转换成本,会随着时间不断叠加。

4. 品牌与愿景 —— 特斯拉的 “情感纽带”

特斯拉不只是一家汽车制造商,更是进步与创新的文化符号。与苹果(Apple,代码:AAPL)类似,它能唤起用户的身份认同与情感共鸣, 消费者购买的不只是一辆特斯拉,更是加入一场 “创新运动”。这种品牌影响力极为罕见,且具有极强的持久性。

5. 平台延展性 —— 特斯拉的 “未来潜力”

特斯拉最后一层竞争优势,在于其不断拓展的平台能力。全自动驾驶技术与未来的自动驾驶出租车网络,可能将每一辆特斯拉从 “贬值资产” 转变为 “创收资产”。

储能业务与 Megapack(特斯拉大型储能电池)将其业务范围延伸至全球电网领域;而 “Optimus”(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则将其人工智能与制造能力推向了全新行业。

马斯克曾表示,特斯拉约 80% 的价值将来自 Optimus 人形机器人,且他认为 Optimus 将成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产品。

至关重要的是,特斯拉选择自主运营自动驾驶出租车网络,而非与优步(Uber,代码:UBER)等平台合作,这进一步加固了其 “护城河”。

这正是典型的马斯克风格:对关键环节进行垂直整合。优步的商业模式依赖支付司机薪酬 —— 司机拿走了约 75% 的车费收入;而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则完全省去了这一成本。无需支付司机薪酬,特斯拉的每英里运营成本大幅下降,这使其既能提供更低价格的出行服务,又能获得更高利润率。

具体来看,目前优步在全球拥有约 600 万名活跃司机和配送员,这意味着任何时刻在路上行驶的优步车辆仅数百万辆,且多数车辆每周约 90% 的时间处于闲置状态。

一旦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特斯拉车辆的每周运营时长可提升 5 至 10 倍 —— 从 10 小时增至 50 至 60 小时。这意味着 40 万辆特斯拉自动驾驶出租车的运力,相当于 200 万辆传统出租车。再加上零司机成本,且无需向优步支付 25% 至 30% 的平台佣金,特斯拉在经济层面的优势显而易见。

通过掌控全产业链, 制造、软件与网络,特斯拉将经济效益、定价权和客户关系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这种垂直整合让马斯克有底气尝试极低的定价策略,甚至可能让 “拥有汽车” 变得不再必要。他的目标不是融入优步的模式,而是让优步的模式被淘汰。

若特斯拉能实现这一愿景,它有望成为历史上最具价值的企业之一, 正如马斯克所言,“市值可能超过接下来五家最大企业的总和”。这听起来或许大胆,但回想一下,可回收火箭、大众市场电动汽车、无人机船回收火箭助推器,这些想法在实现之前,同样被认为不切实际 ,直到马斯克将它们变为现实。

多数优秀企业仅有一条核心 “护城河”,而特斯拉正在构建至少五条,且这些 “护城河” 还在相互强化。正因如此,它可能成为我们这个时代 “最宽、最持久” 的竞争壁垒, 更接近当代的标准石油或苹果,而非传统车企。

在特斯拉身上,我们看到了罕见的组合:远见卓识的领导力、结构性竞争优势与复利增长潜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