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三哥是遇上对手了。都知道跟印度做生意必须放低姿态,但要按比亚迪这样操作,基本上就吃不了亏。说实话,干了这么多年国际生意,第一次看到一个国家被商业条款约束得这么彻底,还能公开哭出来。比亚迪这一波操作不是耍狠,是踏实地给印度上了一课:想合作,得先看看你有没有那个本事把电池装上。
你说阿三图什么?订了 1000 辆电动大巴,合同签了,订单喊得震天响,结果车一到港,突然开始玩拖欠付款的老把戏。过去别人吃这亏也就认了,比亚迪呢?电池直接拆掉,壳子你可以验,但要电动车能跑,那得先把钱掏够。最绝的不是拆电池,是技术锁控。阿三把电池装好了,发动机一按,屁动静都没有。为什么?远程锁车。你敢赖账,我就让你看着这车一辈子开不动。
阿三气得跳脚,现场几个官员骂天骂地,说比亚迪侮辱了印度的商业信誉。这年头,讲信誉的谁还会用嘴讲?讲条款、讲锁控、讲分批发货、讲货款不到就不上电池密码。而比亚迪早就有前车之鉴,2017 年一笔 3000 万元的车款,后来两年才追回一半。吃了亏的人最会吸取教训,这次直接加码,预付款提高到 50%,到港再付全款,电池最后送,再解锁。每一步都算到极致,阿三是真被逼到绝境了,最后只能全盘接受,不仅付款顺序听比亚迪的,还得被技术牵着鼻子走。
印度人气不气?当然气,连财政部长都跳出来骂比亚迪破坏市场规则。但问题是,这规则是谁定的?不守信用的人,没资格对别人讲道德。更有意思的是,印度还试图借助社交媒体放风施压,结果评论区直接翻车,全世界都在看笑话,连印度网友都说丢人丢到国外去了。
要知道,比亚迪这次不仅仅是赚了笔钱,更是硬生生把 “定金等于全款、欠款等于锁死启动密码” 的逻辑深深写进了中印贸易史。而印度靠着这波操作,终于从 “谈不拢就施压” 的那一套,变成了 “被技术封锁加支付驱动” 的新案例。以前他拿订单当筹码,现在成了坐等交钱的冤大头。
整件事的精髓不在于比亚迪太强,而是印度太不讲信用。比亚迪这波打的不只是印度的脸,是在给全球中国企业立个规矩:生意可以做,坑不能踩,特别是面对那种老爱耍无赖、翻脸赖账的国家,你软一分,对方就能撕你一尺。比亚迪不给对方台阶,也不给对方机会,这才是这场博弈最大的胜利。所以这不仅是中国企业一次商业上的漂亮反杀,更是一次话语权的重塑。在新能源这条赛道上,已经没人再把中国当成技术跟随者了,反而中国企业正在制定游戏规则。而比亚迪用电池、合同、锁控这三把刀,硬生生把印度从舞台中央拉回了观众席。
比亚迪之所以要把合同条款写得这么死,不只是怕阿三耍赖,更是看透了一个核心问题:印度这个国家根本撑不起现代工业体系。就从空调荒这事说起,听起来真不新鲜,但印度人每年都能玩出新高度。2025 年刚入夏,全国就炸锅了,50 度高温下,空调卖断货,电器超市空架子,电商平台写着 “因缺货暂停销售”。你说这离谱吗?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连空调都保障不了。
关键是,这一切完全是他们自己造成的。你还记得 2021 年那场抵制中国制造运动吗?莫迪一声令下,智能制冷企业关税提高,压缩机限制进口,整机审批收紧,全靠嘴喊 “印度空调要自主崛起”。补贴也发了 62.3 亿,消息一出,印度媒体集体高潮,喊着 “我们也能造空调了”。结果呢?冷笑开始了。说是自己造,实际上大部分还是中国零件进口,压缩机贴个本土标签,立马变身 “印度制造”,然后去骗补贴。这波操作主打两个字:贴牌。吹得再响,产能也就勉强维持在 500 万台。可全印度 14 亿人,有空调的家庭占比只有 10%,这意味着 90% 的人还得靠命硬熬夏天。
而真正的噩梦才刚开始。2025 年高温来得更早,各地又要选举,官员热到中暑,候选人热到猝死,光比哈尔邦、北方邦、奥利萨邦就死了 33 人。你说这不是空调不够,是命都保不住了。结果莫迪政府急了,原地打脸,连夜豁免中国压缩机认证。你看,制裁归制裁,保命要紧。但放开了又怎样?电力顶得住吗?据说印度的电网损耗率高达 22.7%,发 100 度电,自己先蒸发掉四分之一。工厂停电成常态,平均每天停电三小时就算运气好。就算装上了空调,也未必有电开,这不是消暑,是热死人前的仪式感。
问题远不止电力,制造业更离谱。印度所谓的空调工厂,合格率只有 23%,废品率是中国的五倍,零件一坏就得等一周。物流更是一座大山,从金奈发个空调,光路上成本就占售价的 28%。你以为在买电器?其实是在和杨贵妃抢物资。更讽刺的是,市面上一台国产空调原本 1700 元人民币,断供之后直接飙到 3400 元,一倍的价格买的是两倍的风险。这还只是价格问题,买到了空调,印度人还有电用吗?
据统计,印度 10% 的家庭用掉了一半的家庭用电,剩下的 90% 只能用湿毛巾、撒骆驼奶,或者排队进寺庙求清凉。你敢信?在印度,空调不只是家电,是身份象征,一台风扇顶得上五个月工资。你说拼多多便宜吧,他们也买不起。所以这不是工业问题,是社会等级的放大镜。当电风扇都成了奢侈品,“印度制造” 四个字就成了画饼。
国际能源署早就预判了,到 2050 年,印度空调缺口将突破十亿台,可就凭这几年打脸式的政策操作,他们连其中零头都补不上。更关键的是,哪怕政府想回头,中国这边也不傻,压缩机不是白菜,说断就断,核心技术也不是想买就有。空喊国产替代,最后连个螺丝都拧不紧。所以空调荒背后,不是天气太热,是政策太蠢;不是没有产能,是自废武功。当你一边抵制中国,一边又靠中国续命,这不是战略,是精神分裂。就这样还敢自称 “新兴工业强国”?连风扇都搞不定,还想挑战世界?这年头和气候较劲,只能死人。莫迪那张 “2027 年成为发达国家” 的 PPT 还没演完,老百姓已经热到脱水了,你说可笑不可笑?
说到这,其实比亚迪的强硬不只是因为空调断供这事可笑,也不只是怕技术被抄袭,更关键的是,前面一大票中国企业早就被阿三坑得体无完肤。你还真以为比亚迪是反应过度?那是因为你没经历过被印度坑的滋味。
讲个最有名的,小米在印度干了十年,辛辛苦苦堆出一个品牌和市场份额,结果呢?直接被印度政府冻结了 48 亿资产,理由是 “违反外汇规定”,翻译一下就是:钱你赚了,想带走不行,得留下。你说恶不恶心?OPPO、vivo、华为,谁在印度没被割过?罚款动不动就几亿、几十亿人民币,莫名其妙扣税、冻结账户、查封仓库。刚开始大家还以为是政策问题,是误会,后来才发现,这哪是政策,这是系统性收割。这个国家的玩法就是:先引进你,等你发展起来,再榨干你。
甚至连亚马逊、谷歌这种巨头都没躲过,一周之内两次被罚款,理由都一个样:垄断、不合规、逃税。你听着是不是有点熟?这就跟 “不管你是不是杀猪盘,反正我先收保护费” 一个套路。
你以为只有大公司被坑?小老板也不能幸免。有个卖鞋的老板给印度发货,只先发左脚,右脚要等货款到账才发。别笑,这真不是段子,是被逼出来的操作。再不留点防备,左脚右脚一起发过去,人家拿了鞋就跑路,货款连个影都没有。所以现在国内的外贸商人,几乎是见印度订单就躲,不是不想做,是被搞怕了。银行那边有防风险预案,物流那边也开始加保费,所有对应订单,定金不到位就一律停止。这不是情绪反应,是系统级的防诈骗。
你说阿三不懂这些规则?他们懂,而且比你还熟练。这套收割术不是临时起意,是有组织、有配合、有行业标准的:先大张旗鼓搞投资优惠,等你建厂房、铺渠道、砸广告,然后收手 —— 你投得越多,伤得越深。比亚迪当然知道这些,2017 年第一次和印度合作,3000 万元货款被拖了两年,光打官司就折腾死了。这回再让步,当被宰第二次?不可能。所以他干脆立规矩,合同先说明白:电池单独发货,货款不到,连车都开不动,连密码都写死了,不给钱就不解锁。这种做法在西方被称为 “逆向技术封锁”,说白了就是:我不信你,但我也不拦你,你想赖账,那我就让你看着这批车晒成铁棺材。这不是狠,这是防骗。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罕见的一幕:印度高官亲自下场,在社交平台上公开骂比亚迪破坏商业信誉,给印度造成国际损失,结果评论区翻车,网友纷纷留言:“你们还有信誉?”“终于有公司敢怼了。” 上一次看这剧情还是小米吃亏的时候。说到底,印度不是不懂规矩,是故意不守;不是缺机会,是根本没打算兑现。比亚迪这回就是用技术手段把所有漏洞都堵上了。
现在回头看这 1000 辆大巴订单,就知道它早就不是一桩单纯的买卖了,这是一场对印度 “杀猪盘” 式营商环境的系统反击,是比亚迪为中国企业立下的一道保护线:谁都可以做生意,但不是谁都可以玩套路。所以比亚迪这一枪,不只是讨回了自己当年的欠款,更是替无数被坑的中国企业出了口气。他不是拒绝合作,而是拒绝被收割式合作,这才是真正的边界感:该赚的钱我赚,欠我的钱,你休想赖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