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车市热闹得让人看不懂——新能源天天上头条,燃油车却悄悄卖爆了! 最新公布的销量榜单显示,单月竟有27款燃油车销量破万,轩逸更是以几百辆的微弱优势重夺销冠。
但仔细看这份榜单,藏着不少反常识的现象:喊着要买电动的消费者,转头就提了燃油车;合资车闷声包揽前十,日系德系依然坚挺;国产车虽然冲进前十的只有两款,但吉利星越L差点掀翻轩逸登顶。 更让人意外的是,曾经加价卖的本田CR-V,这次居然跌到15名开外。
合资车集体“扮猪吃老虎”:前十名藏着8个老江湖
轩逸重夺销冠并不令人意外,这款“家轿之王”在终端疯狂降价后,入门款已跌破8万。 省油、空间大的传统优势叠加骨折价,让它在三四线城市持续收割刚需用户。 但真正暴露合资底牌的,是前十名中8个席位被大众、丰田、日产等品牌包揽。
迈腾、速腾这对“双胞胎”分别卖出1.8万和1.7万辆,证明德系车在涡轮增压技术上的积累仍在发挥作用。 帕萨特在改款后取消1.4T车型,全系标配2.0T发动机,反而精准切中了中年消费者对动力的隐性需求。 RAV4荣放和凯美瑞这对日系搭档,则靠着混动版占比提升至40%,硬是在新能源围剿中守住了阵地。
吉利星越L上演“单骑救主”:国产车找到合资命门
唯一搅动前十格局的是吉利星越L,这款车以2.1万辆的销量紧咬轩逸。 全系2.0T发动机、2845mm轴距越级尺寸,却只卖合资紧凑型SUV的价格,这种“错位竞争”直接刺穿了CR-V、RAV4的价格防线。 更狠的是,其高配车型搭载的NOA高阶智驾系统,在合资品牌同价位车型中几乎找不到对手。
另一个惊喜来自排名第十的吉利星瑞。 这款搭载沃尔沃Drive-E 2.0T发动机的轿车,终端优惠后起步价压到10万以内,抢走了原本属于思域、速腾的年轻用户。 有4S店销售透露,来看车的客户常对比这两款车,最终因动力碾压和配置优势选择星瑞。
本田CR-V跌落神坛:混动救得了日系SUV吗?
曾经需要加价提车的本田CR-V,这次仅以1.2万辆的成绩排在第15位。 业内人士分析,其混动版虽然油耗低至5L/100km,但21.99万的起售价,比国产插混SUV贵出近5万。 在比亚迪宋PLUS DM-i、哈弗枭龙等车型的冲击下,消费者开始用钱包投票。
更尴尬的是,CR-V燃油版搭载的1.5T发动机,在国产2.0T车型面前已显疲态。 有车主在论坛吐槽:“高速超车时发动机嘶吼得像在抗议,还不如加点钱上星越L。 ”
豪华车暗战升级:宝马3系靠“减配”夺冠?
在30万级市场,宝马3系以1.3万辆的成绩拿下豪华车销冠,但这份胜利充满争议。 现款车型取消后防倾杆、发动机功率下调的操作引发车迷不满,但终端8万起的优惠让消费者真香了。 相比之下,奔驰C级虽然同样销量破万,但1.5T发动机始终是难以启齿的软肋。
更有意思的是奥迪A4L的掉队。 这款曾经与3系平分秋色的车型,4月销量不足8000辆。 业内人士指出,其内饰设计五年未大改,在国产新势力面前已显老态,有年轻客户试驾后直言:“屏幕还没我手机大。 ”
哈弗H6跌至33名:燃油SUV王朝崩塌进行时
曾经连续霸榜的哈弗H6,这次仅卖出9000多辆,排名滑落至33位。 同门的哈弗大狗虽然销量破万,但主要靠硬派造型吸引个性化用户,难以复制H6的全民爆款神话。 在比亚迪宋系列、吉利银河L7的围攻下,燃油SUV的市场空间正被快速挤压。
不过长安CS75 PLUS的处境更惨,1.1万辆的销量只能排到25名。 这款车在智能化升级后,车机卡顿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有车主吐槽:“开机要先等30秒广告,比我家的旧电视还过分。 ”
奔驰E级逆势上涨:有钱人为何偏爱燃油车?
在高端市场,奔驰E级以1.1万辆的成绩证明燃油车的生命力。 其搭载的M254 2.0T发动机+ISG电机的轻混系统,在平顺性和静谧性上确实优于多数新能源车。 更重要的是,奔驰深谙豪车用户心理——有车主直言:“花50万买电动车? 坏了都不知道去哪修。 ”
同样破万的还有丰田锋兰达,这款小型SUV靠“2.0L+CVT”黄金组合,在二三线城市闷声发财。 没有炫酷大屏和激光雷达,但7个安全气囊和L2级辅助驾驶的务实配置,反而切中了家庭用户的核心需求。
燃油车真在反攻? 看懂这三个信号才算明白人
从终端市场反馈来看,合资品牌正在用“以价换量”死守基本盘。 轩逸、朗逸等车型的优惠幅度普遍超过25%,相当于用自主品牌的价格卖合资车。 这种降维打击让预算有限的消费者难以拒绝,毕竟同价位的电动车往往要面对续航焦虑和保值率问题。
另一个关键点是混动技术的普及, 丰田THS、本田i-MMD等油电混动系统不再高高在上,凯美瑞混动版与燃油版价差已缩小到2万元以内。 对于年行驶里程2万公里的用户来说,两年就能省回油费差价。
但最致命的杀招来自发动机技术迭代,大众EA888 evo4发动机热效率达到38%,日产e-POWER增程技术让内燃机始终工作在最佳工况,这些技术突破让燃油车的能耗优势重新被放大。 有业内人士测算,主流燃油车的实际油耗已比五年前降低15%-20%。
这份榜单最值得玩味的是市场分化——当一线城市消费者热议小米SU7时,下沉市场正在用真金白银支持燃油车。 轩逸在河南某县城单月卖出300多辆,销售经理说:“这里充电桩比熊猫还稀有,加油5分钟就能跑700公里,这才是刚需。 ”
或许燃油车的反扑不会持续太久,但至少在这个春天,它们用销量证明了一件事:在汽车行业的权力游戏里,从来没有永远的赢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