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四环的合生汇商场,真是这个假期最热闹的地方之一。你机动车的展销,不光是被一些硬核的汽车迷当成追车节。我每次走进去,总觉得像个迷你车展在商场里。你看,那会儿我刚好遇见一对父母推着婴儿车,他们一边聊着孩子的教育,一边在不同品牌的展台间穿梭。孩子在后排座椅上欢蹦,我还听到母亲说,这车座椅的设计真不错,可以360°旋转,小孩坐着方便!这细节你是不是觉得很生活化?其实背后有点行业的玄机——这些新型的实用设计,正是自主品牌在争夺家庭用户时的一大利器。
这次节日里车展的高潮在哪儿?我估算大概有14到15个新能源品牌聚集在这个区域。不少品牌名我都挺熟的,极狐、特斯拉、岚图、腾势、极氪、理想。这些品牌的阵容,跟北京这个商圈的广告似的,不打组合牌都不好意思出来。你是不是会想:这些品牌都在抢市场,那它们怎么区别开来?我告诉你,其实差别还挺大的。譬如理想和极氪都主打家庭用车,但极氪更偏运动感和科技感,理想则强调空间和舒适。每次我看类似的比拼,总觉得他们在演自己擅长的牌,就像配角和主角的差别一样。
不过我得说,想象中很高端的辅助驾驶功能,实际体验多半是打卡式的,试驾还得预约,要排队,排到我都快晕了。你说,这样的试驾体验,跟想象中那个自动驾驶自由驰骋差得远,但起码能让人实际感受到油门在哪里。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没开玩笑),在理想的店里,问到试驾,他们说:全长9公里,得35分钟,顺便还能试试自动泊车。你要是跟朋友聊天,可能会调侃一句:这车越试越像‘新房’里的装修样品,提前体验好几年。其实我觉得,这种试驾流程也反映出品牌对家庭用户的重视——大部分家庭,关注空间、智能和安全,建议试驾时专门问问老人和孩子会不会感觉不适。
讲点偏题,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家庭用户这么喜欢SUV?我估算,原因挺多的。一方面,空间大,爸妈带娃方便。另一方面,SUV的安全感更强,妈一坐上去就说稳,老爸就开始炫耀它的离地高。你知道吗?我那些搞供应链的朋友曾经说过,SUV的零件多,生产线复杂,供应链难控制,成本也在不断飙升。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市场火爆,牌子多了,价格也不都公平——尤其是那些自主品牌,成本压力明显大于合资或高端品牌。
你会不会觉得,这样的车展现场,最火的区域其实还是家庭专区——脸上带着笑、手里拿着试驾体验券的大人,旁边请求试坐的孩子,以及看得出年纪的老人。记得我朋友那次带父母来,他们就特别喜欢那辆极氪9X。孩子的好奇心和老人们的舒适感,碍不住。
对了,商圈这里的氛围也挺奇特。像去年我妈第一次听说新能源车,她说:这车是不是噪音小?能不能跑得快?反正我不懂这些。我给她翻译,就是安全、省油、少得得钱——这才是大部分家庭最关心的点。商场里的展台,有些品牌还会摆弄家庭专属的按摩椅和零重力座椅,其实就是在告诉你,进来坐一坐,不要只看外形。
讲个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一些展位的布置特别用心。尤其是耐看的颜色搭配和家庭场景模拟,跟家里的客厅差不多。你是不是会想:这其实也是在塑造一个家庭的美好未来。其实品牌很擅长,借这个机会勾勒出一种理想生活图景。
行业内也在争论:这种扎堆效应,能持续多久?一位业内朋友曾经说:品牌靠这种堆积流量,但也靠不断的创新保持竞争。我觉得,未来可能更多中高端品牌会选择深耕体验,像一些体验馆,减少纯粹的展台式看一眼。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展台的火爆,意味着什么?对品牌来说,是流量;对消费者,是选择。
(这段先按下不表,想说说我最近的一个小变化)我对新能源车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之前觉得它们都差不多,但后来发现,设计上的差异,可能对家庭运用的影响很大。比如:决定买一辆车前,我会考虑它的保值率。粗算的话,百公里油耗可能在9升上下(估算,没那么精确),即可控范围也在25万-35万之间。你觉得,买车除了颜值和性能,还有什么最重要?我自己偏向家庭使用的实际便利性。
归根结底,我觉得,消费人群在变,品牌在变。自主品牌的产品确实更接地气,价格透明,且越来越懂人心。对于商场里的车展来说,这其实也是一个微缩的市场生态。看似只是把车摆出来,实际上是多品牌在集体拼消费惯。
讲个小趣事,碰到一个修理工,他随口说:你们这些车,越贵的修起来越麻烦。我调侃他:那你们修的车是不是越贵越赚?他笑:主要是零配件多,流程繁琐。汽车行业的供应链,和我们做的快餐配料差不多,说白了,都是拼效率。尤其是新能源车,电池的配比、零件的布局,都是对供应链的一大考验。
城市里,品牌把店铺开到商场这些新零售场所,是顺应的趋势。你要说,明天会不会有无人售车的自动小摊,类似超市自助结账一样?我不好确定,但未来一定会变得越来越智能,像我朋友说的:这事儿还得靠大脑,但我觉得很快就会普及。问题是,车变成了日用品,安全感怎么办?谁都不想开个放心不下的车。
(倒是想问问你:你觉得家庭用车,最看重的那点,除了空间,还有啥?)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