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国标涨价,新国标沉默,电动车车主处境太难了

最近这段时间,如果您正打算换一辆新的电动自行车,那您很可能正经历着一件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儿。

走进车行里转一圈,会发现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想买个自己熟悉、技术也成熟的老款国标车吧,结果一问价格,不仅没因为快要退市而降价,反而比之前还贵了不少,涨得让人有点心疼钱包;那想着干脆一步到位,买符合最新规定的新款国beta车吧,可问遍了各大品牌的经销商,得到的答复几乎都是一样的,销售人员两手一摊,抱歉地告诉您,新车还没到货,店里现在能卖的只有老款车。

这就让广大想买车的普通老百姓犯了难,买个代步工具而已,怎么就变得这么纠结了呢?

一边是价格上涨的老产品,一边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新产品,这市场到底是怎么了,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

老国标涨价,新国标沉默,电动车车主处境太难了-有驾

要弄明白这件事,咱们得先从源头说起,也就是那个让整个电动车行业重新洗牌的“新国标”。

从今年的9月1号开始,一项关于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的新规范正式实施了。

这个新规范就像是给所有生产厂家划下的一条新起跑线,从那天起,所有新生产的电动自行车都必须严格按照这套新标准来制造。

以前我们熟悉的那些车型,现在都被称为“老国标”车,已经正式停产了。

这个新标准的出台,本意是为了让电动车更安全、更规范,但具体到产品上,带来的变化可以说是好坏参半,让消费者心里也是五味杂陈。

咱们先说说新国标车让人觉得不错的地方。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那个被无数人吐槽了好多年的强制性脚蹬子,终于在新标准里不再是必须的了。

以前买电动车,不管你用不用,都得带着那两个又重又碍事的脚踏,有时候下雨天还容易蹭一裤腿的泥水,纯属一个摆设。

老国标涨价,新国标沉默,电动车车主处境太难了-有驾

现在好了,各大品牌已经发布的新款车型,基本上都取消了脚蹬子,车身看起来利索多了,也轻便了一些,这确实是听取了民意,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进步。

另外,新标准还适当放宽了对铅酸电池车型的整车重量限制。

这听起来有点专业,但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车子可以合法地装上容量更大的电池了。

这对很多把电动车当主要交通工具的人来说,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以前为了减重,电池容量做得紧巴巴的,跑不远,续航焦虑特别严重。

现在续航里程有了提升的可能,对于每天要跑几十公里的外卖小哥、上班族来说,实用性大大增强了。

不仅如此,新国标还要求提高车辆在低速时的动力性能,这意味着您在等红绿灯起步的时候,车子会更有劲儿,反应更快,不会再有那种慢吞吞的无力感。

上个小坡、过个坎儿也变得更轻松。

老国标涨价,新国标沉默,电动车车主处境太难了-有驾

同时,刹车性能也得到了加强,刹车距离缩短了,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安全保障,关键时刻能站得住,让人骑着更安心。

当然,有让人拍手叫好的地方,也就有让人直摇头的地方。

新国标车最让大家觉得不适应的,就是那个“最高时速不得超过25公里/小时”的硬性规定。

在现在这个追求效率的社会,尤其是在一些路况比较好、通勤距离比较长的城市道路上,这个速度确实感觉有点慢了,像是被限制住了手脚,影响了出行效率。

更关键的是,为了防止用户私自改装提速,新标准大大加强了车辆的防篡改设计,并且还增加了一个功能,就是一旦车速超过了规定时速,电机会自动断电,让车子慢下来。

这就意味着,以前那种买车回来找个师傅“解个码”就能跑快点的操作,以后基本上是行不通了。

这对于一些习惯了稍快速度的用户来说,骑行体验无疑会打个折扣。

此外,出于防火安全的考虑,新标准要求减少车身塑料件的使用,更多地采用铝镁合金等金属材料。

老国标涨价,新国标沉默,电动车车主处境太难了-有驾

这个初衷是好的,安全第一嘛。

但它也带来了两个直接的后果:一是车子的外观设计空间变小了,大家的车看起来可能都长得差不多,同质化会比较严重,对于追求个性和颜值的年轻人来说,吸引力可能会下降。

二是金属材料的成本比塑料要高得多,这部分增加的生产成本,最后毫无疑问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导致车价上涨。

了解了新国标车的这些优缺点,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市场上出现的怪现象,就容易理解多了。

为什么老国标车明明要被淘汰了,价格反而还涨了呢?

这其实是一场典型的由政策变化引起的供需失衡。

您想,9月1号以后,工厂就不能再生产老国标车了,市面上是卖一辆少一辆。

虽然国家给了经销商三个月的时间来清理库存,到11月30号截止,但像雅迪、爱玛、台铃这些大品牌,人家早就提前好几个月就开始布局,通过降价促销等方式清理库存了。

老国标涨价,新国标沉默,电动车车主处境太难了-有驾

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市场上受欢迎的热门老款车型,其实已经被消化得差不多了。

这就造成了一个局面:想买老款车的消费者还很多,但市场上的存货却越来越少了。

当供给远远小于需求的时候,价格上涨就成了必然。

经销商手里的货不多了,也就不愁卖了,心态就从“求着你买”变成了“奇货可居”。

进货价涨了,零售价自然也要跟着涨个三百五百的,这完全是市场规律在起作用。

那么,更让人费解的问题来了:既然老款车又贵又少,那新款车为什么不赶紧上市来填补市场空白呢?

各大品牌明明都已经召开发布会,展示了通过国家3C认证的新车型,为什么我们去店里就是买不到呢?

这就牵扯到厂商之间一种非常微妙的“集体默契”和商业博弈了。

老国标涨价,新国标沉默,电动车车主处境太难了-有驾

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层面的考虑。

第一个层面,是为了保护广大的经销商。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现在某个品牌率先大规模铺货新款车,这些新车价格肯定比老款贵。

那么,那些手里还压着一堆老国标车库存的经销商该怎么办?

他们的老款车会立刻变得无人问津,如果到11月30号还卖不掉,12月1号之后这些车就成了不合规产品,可能就真成了“一堆废铁”。

这会给经销商带来巨大的损失。

厂家和经销商是利益共同体,没有哪个厂家愿意冒着得罪自己销售渠道的风险,去当这个破坏“规矩”的出头鸟。

所以,大家心照不宣地放慢了上新节奏,给渠道伙伴留出最后清仓甩卖的时间,这是在维护整个销售体系的稳定。

老国标涨价,新国标沉默,电动车车主处境太难了-有驾

第二个层面,则是一场关于“定价”的胆小鬼游戏。

前面我们提到了,因为材料和技术的升级,新国标车的成本实实在在地增加了,预计最终售价普遍要比同级别的老款车贵上五百到七百元。

问题就出在这里:在配置没有革命性提升,甚至在速度上还做了限制的情况下,消费者到底愿不愿意为这个涨价买单?

谁的心里都没底。

每个品牌都在担心,如果自己第一个把高价新车推向市场,结果消费者不认可,销量惨淡,那自己不仅成了市场的“炮灰”,还给竞争对手提供了宝贵的试错经验。

所以,大家都在等,都在观望,看谁先沉不住气,谁先去试探市场的反应。

这就好比一群人站在有点凉的游泳池边,谁都想下水,但谁都不想第一个跳下去感受那份冰冷。

于是,大家就都站在岸上互相看着,市场也就出现了这种集体“沉默”的僵局。

所以说,目前这个让消费者感到“太难了”的局面,其实是政策调整、产业升级与市场商业逻辑相互碰撞的结果。

一方面是国家为了安全和规范在推动行业进步,另一方面是厂商和经销商在商业利益面前的谨慎权衡。

而我们普通消费者,就恰好被夹在了这个“青黄不接”的过渡期中间,想买辆称心如意的电动车,要么就得接受老款车的涨价,要么就只能耐心等待那不知何时才能大规模到店的新款车。

大家只希望这种供需错位的状况能够尽快得到解决,让买一辆简单的代步工具,不再是这么一件让人折腾和烦恼的事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