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了我的汽车,你不买我的汽车,我就要诅咒你,你买了别人的汽车,那就是你人生中最后一辆车……
这竞争已经成这样白日化了吗?毫不避讳的直接开干?谁受得了啊!
买车的消费者肯定要在多个品牌之间进行比较,更要试驾一下,感觉一下到底什么车适合自己的。
有网友在网上发帖称,自己今年才22岁,准备买车,然后去了某汽车品牌门店询问其中一款车,估计也试驾过了,然后又去其他的汽车品牌店里试驾了小米汽车。
潜在的顾客进行多家比较和进行试驾以后,感觉还是小米汽车比较适合自己,因为小米汽车本身的定位就是年轻人的群体,该小伙子也说了,小米汽车的情绪价值真的给到位,所以自己还是选择小米汽车。
销售的责任就是要促成这单成交,销售后续进行了一个跟踪,问这位22岁年轻顾客有没有考虑好。
这位买车的小哥哥也直言不讳地说“我年纪太轻,我如果再大5岁,我就会考虑你们的这款车。”
这品牌的销售一听顾客放弃了自己的这个品牌,急得不得了,因为这是一个准客户,如果他买了其他品牌的车,那么到手的肉又飞了。
现在竞争又这么厉害,销售的小哥哥最后只能是不择手段的进行挽留,该销售以销冠的身份对这名顾客说“弟弟,你要是想买人生的第一辆车,你必须得选我这辆车,如果你想买人生中的最后一天一辆车,你肯定得选小米YU7,你买的不是259800元,你买的是你的命,你知道吗?”
天啊!这销售竟然犯了销售人员的大忌讳,作为销售人员,你不应该以贬低别人的基础上去体现自己品牌的优点。
促成销售可以理解,不择手段也可以理解,但是这样诅咒人家真的不太理解。
作为销售人员,你想要证明你所销售的品牌好,那你可以说你品牌的好处,千万不要去贬低竞品,一个会贬低竞品的品牌销售,怎么着都会让人舒服,更何况是诅咒人家,即使不买小米,可能也不会选择你。
该品牌的相关责任人还是挺负责任的,第一时间开除了两位销售,第一时间向顾客做出了道歉。
但是有一点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位销售总监让这位小伙子把原帖给删了,称免得被人曲解……
还有一位网友爆料了去试驾这车的时候,因为当时还没有试驾,然后这位销售非常热情,可能是为了吸引顾客去试驾,所以还给顾客订餐,但是这位消费者他试驾了以后没有立即下单,而是说然后再看看,不着急下定。然后这位销售就让消费者转给他50块钱,因为不能让顾客白吃一顿肯德基。
通过这些事件也证明做销售确实真的不容易,想要促成下定,可谓是想尽一切办法招待好顾客,但顾客没有下单的时候,这些销售又表现得太令人着急了。
如果这些销售态度好一点,那是不是还会有机会赢得顾客的信任,从而帮销售介绍生意。顾客今天不买,不代表他以后不买,以后他的家人或者亲戚朋友有适合你们这个品牌的,他也就会给推荐了,这样的表现太急功近利,素质堪忧。
再继续说说这事件的本质,这个品牌的销售员为什么会说这句话,第一个说这句话的人是谁?
那天这个媒体发表了这篇文章以后,我就觉得这个媒体三观真的有问题。身为一家有影响力的媒体,你可以去指责这个品牌不好,你可以去监督它,甚至可以去有关部门举报这个品牌的不合规之处,但你不应该去诅咒消费者。
这样去诅咒消费者是犯了大忌!哪个品牌的汽车没死过人,哪个品牌的汽车没有出过车祸,哪个品牌生奶就是非常完美的,是不是你一个媒体该干的事,你的责任是起到监督的作用,传播正能量的作用。
说这种话根本不负责任,也没用权威的数据支持,说带诅咒的那种话,让那些小米车主是什么滋味?
任何时候都要以事实为依据,以事实去说话, 去查阅相关部门的数据,比如说从消防部门、从交通部门,整理出每一年车祸的相关数据,特别是因车门打不开,机动车发生自燃导致车内人员伤亡的相关数据,这才是一个媒体应该做的
如果小米汽车给了第一财经相关的费用,第一财经还会发这样的文章吗?我就不相信他会这样愚蠢!
现在一些规模大一点的媒体,他们为了流量也是不择手段,也可以说毫无底线的发文,因为他们有后盾,他们的文章不会被下架河蟹。
如果自媒体发出这样的文章,八九不离十要被封号。
现在的这个营商环境是真的太差了,看看他们每天打口水战都累。
为了钱,真的都没有底线和原则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