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事儿特别魔幻,讲的是停车场怎么被互联网大仙给“开光了”。
你见过那种压缩毛巾吗?一个硬币大小,遇水就膨胀。现在很多写字楼的停车场就是这玩意儿,白天挤得跟罐头似的,水泄不通,一个萝卜一个坑;可太阳一落山,人走楼空,哗啦一下,多出来一大堆没人要的“闲置资源”,空得能跑卡丁车。这些水泥格子,就这么静静地躺着,烧着物业的电费,跟个行为艺术一样。
本来嘛,停车场就是个配套,老老实实收点停车费,别给老板添堵就完事儿了。但现在不行了,时代变了,卷嘛,都得学着“不务正业”。捷顺科技这个公司,也不知道是哪个产品经理心态爆了,搞了个叫“车位电商”的东西,说白了,就是教物业怎么把晚上这些空着的车位,打包成“飞升大礼包”,卖给周围那些回家没地儿停车,天天在路边上演真实版抢车位大战的老百姓。
这操作骚就骚在,它把一个物理问题,强行掰成了一个玄学问题。
你看啊,一个写字楼,周围三公里,那是什么概念?那是它的“道场”,是它的“结界”。结界里,有无数因为老小区车位规划反人类而痛苦的信众。他们每天下班的终极恐惧,就是找不到一个能安放自己钢铁伙伴的窝。捷顺干的事儿,就是给这些信众开了个“任意门”,说:诶,别怕,我这儿有个秘境,晚上限时开放,价格公道,童叟无欺。
于是,创智云中心这个“第一个吃螃蟹”的,就这么被推上了试验台。他们没花一分钱改造,没动一根线,直接就把晚上的闲置车位挂上了捷停车的平台。然后好玩的事情发生了,那些之前只能在路边赌今天会不会被贴条的车主,突然发现手机里多了个APP,可以买写字楼的“夜间停车权”。价格还比周围小区的临时停车便宜。
就问你怕不怕?这根本不是技术问题,这是人性问题。
对于一个每天因为停车而焦虑的社畜来说,这玩意儿的吸引力,约等于你在沙漠里快渴死了,突然有人递给你一瓶冰可乐。你会在乎这可乐是不是无糖的吗?你只会在乎能不能立刻拧开灌下去。所以,什么大数据引流,什么多渠道曝光,这些都是花里胡哨的招式。这门生意的核心,只有一个,就是把一个稍微不那么烂的选项,摆在一个烂到家的选项旁边。
我作为一个真的会因为找不到车位而在车里坐半个小时思考人生的中年人,我太懂这种感觉了。你以为你买的是个车位吗?不,你买的是一夜的安宁,是第二天早上不用早起半小时去挪车的权利,是不用跟小区保安斗智斗勇的解脱。这是一种情绪价值,一种近乎信仰的东西。
所以创智云中心那边单月线上交易超千笔,一年下来眼瞅着要破百万,这事儿奇怪吗?一点都不奇怪。这钱,不赚简直对不起这个颠簸的时代!
讲真,我一直觉得写字楼的保安大哥才是最懂停车供需关系的人,他们看一眼车牌就知道这人是来摸鱼还是来开会的。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不务正业”的行为,还被包装成了一种社会责任。你看,解决了周边居民停车难,响应了政府号召,助力了城市静态交通治理,企业形象瞬间伟光正,简直是典中典的阳谋。物业赚了钱,车主省了心,捷顺拿了数据和案例,政府收了表扬信,简直是赢麻了。唯一的输家,可能就是那些以前靠着信息差赚小区临时停车费的人。
这才是掀桌子式竞争法则的精髓: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最好的防守不是修墙,是直接把隔壁的餐厅给爆了,让客人都来我这儿吃盒饭。如果说之前大家还在卷怎么把停车场管理得更智能,捷顺这帮人直接不玩了,摊牌了,他们开始卖“停车场的期货”。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自己有点像个卖大力丸的,把一个简单的生意模式吹得跟修仙渡劫一样。
但现实就是这么荒诞。你以为决定一个技术成败的是实验室里的参数吗?错,是那些不讲道理的现实场景,是那些被逼到墙角的用户需求。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同理,盘活停车资产的关键,也不在于你装了多少个摄像头,而在于你能不能让隔壁小区那个因为抢不到车位而心态爆炸的大妈,愿意为你花钱。
所以,这个所谓“车位电商”模式的成功,根本不是什么数字化工具的胜利,而是对人性底层BUG的一次精准狙击。它把“资源”变成了“流量”,把“水泥格子”变成了“商品”,更把一种“无奈”,变成了一种“选择”。
所以说,未来最高级的商业模式,就是给那些被现实逼到墙角的人,递过去一把梯子,然后按爬了多少级收费。至于梯子结不结实?诶,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