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当我手机上跳出尚界H5那张红底金字,恨不得把“43天交付破万”这几个字直接刻在我视网膜上的喜报时,我第一反应不是拍手叫好,而是整个人往沙发里陷得更深了点,然后没忍住,“噗”一声笑了出来。
这事儿就有意思了,真的。
我估摸着,不少人的反应跟我差不多,心里头五味杂陈,想找个词儿来形容,最后发现,“尴尬”这两个字最贴切。
毕竟,就在不久前,全网的空气里还弥漫着一股“狼来了”的紧张气氛。
主角是谁?
就是这台上汽和华为联姻生下的“头胎”,尚界H5。
当时那预售数据,跟不要钱似的往外撒,“1小时2.5万台”“累计小订超15万台”,数字一个比一个吓人。
上汽那边的大佬都亲自下场站台,话说得山响:“产能拉满了,上市即交付,交付即上量!”
那架势,仿佛下一秒就要把整个15万级的SUV市场给平推了。
结果呢?
雷声大雨点小。
43天,一万台。
那剩下的14万张订单,是迷路了还是被外星人截胡了?
于是乎,评论区果断上演了年度大戏——“这表现,到底算不算拉胯?”
铁粉们冲锋在前,逻辑清晰:“新品牌!新团队!这速度在鸿蒙智行那‘五界’里已经是破纪录的了,还要啥自行车?”
黑子们也不甘示弱,键盘敲得噼啪响:“可别逗了,拿15万的小订来画饼,最后就这?感情之前都是P图P出来的?”
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
一万台这个数字,单拎出来看,对于一个从零开始的新品牌,真不算丢人。
想当年,“蔚小理”这些前辈们,哪个不是从月销几百几千的泥潭里摸爬滚打过来的?
可坏就坏在,尚界H5开局给自己刷了个地狱难度,捧得太高,现在这落地姿势,就显得有点屁股着地了。
想把这事儿捋清楚,咱得玩一把倒叙,把时间轴往回拨。
这台叫尚界H5的车,从娘胎里就注定不平凡。
它爹,上汽集团,是共和国造车界的“长子”,家底厚,经验足,做事四平八稳。
它另一个爹,华为,是科技圈里最不按常理出牌的“鲶鱼”,手里攥着一堆黑科技,满脑子都是颠覆。
一个讲究流程和底蕴,一个信奉技术和速度。
这俩凑一块儿,怎么看都像是一场包办婚姻,充满了未知数。
所以你看这“孩子”身上,处处都透着一股拧巴的天才劲儿。
起步价15万多,亲民得像隔壁小卖部的汽水,结果扭头就给你塞了一套华为压箱底的ADS 4.0高阶智驾,顶配版更狠,直接把问界M9那百万豪车上用的192线激光雷达给你焊上去了。
我当时看到配置单,第一个念头就是:这俩爹是不是有一个喝多了?
这就好比你花了碗牛肉面的钱,老板端上来一盘佛跳墙,还跟你说隔壁包厢的拉菲随便开。
这还不算完。
空间上,它一个紧凑级的身板,硬是给你掏出了一米多的后排大长腿空间。
续航上,增程版纯电能干235公里,亏电油耗才4个多点。
它几乎是把当下中国家庭用户最在意的几个点,全都给你摁得死死的。
这操作,与其说是产品力,不如说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阳谋”:用技术降维打击,血洗主流市场。
可理想再丰满,也顶不住现实的骨感。
那巨大的订单落差,问题到底出在哪?
产能地狱?
肯定是原因之一。
新品牌、新产线,磨合期的阵痛谁都躲不过。
就算是上汽这种老手,面对华为全新的技术架构,也难免会“水土不服”。
但我觉得,这还不是最核心的。
最关键的,是对“小订”这个词的理解。
在今天这个内卷到冒烟的市场,“小订”的水分越来越大,它更像是一场粉丝见面会的门票,而不是一份购车合同。
用户花几百一千块,买的是一个优先权,一份期待感,顺便看看你厂家能给出多大的诚意。
但这中间的变数太大了。
消费者的耐心是有限的,忠诚度更是稀缺品。
在你吭哧吭哧爬产能坡的时候,隔壁老王家可能又发布了一款配置更高、价格更低的新车。
一来二去,当初那15万的热情,还能剩下多少转换成真金白银?
所以,与其纠结尚界H5到底有没有“辜负期待”,不如说,它用一万台的成绩,给我们赤裸裸地揭示了当下市场的残酷真相:光会画饼是不够的,你还得跑得够快,才能把饼送到消费者嘴里。
那么,这个鸿蒙智行家族的“新兵蛋子”,还有机会加速吗?
我看悬,但也未必没戏。
刷新自家兄弟的交付记录,至少证明了“华为”这块金字招牌的号召力依然顶级。
上汽的家底摆在那儿,一旦生产供应链理顺了,那后劲儿不容小觑。
这故事讲到这儿,其实才开了个头。
一万台,充其量只是这出大戏的序幕。
对于尚界,对于上汽和华为这场世纪联姻,真正的考验,从第二万台车开始。
至于它最后是会成为一条搅动市场的巨鳄,还是沦为“伤仲永”的又一个案例?
各位看官,把你的高见,留在评论区里说道说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