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五连杆后悬架
CT6的后悬挂设计别出心裁,它采用的是由双横臂式发展而来的五连杆悬挂系统。其中,上前控制臂、上后控制臂、下前控制臂和下后控制臂这四根铝合金杆件组合成“虚拟双叉臂”,主要负责承受侧向力;而转向拉杆则控制着前束以及后轮主动转向的功能。
简而言之,就是4个控制臂加1个转向拉杆,共同构成了这高效的5连杆系统。
当这套悬挂遇到障碍物时,它能够根据最粗壮的下前控制臂的引导,有序地向后上方移动。这种设计使得连接在轴承座上方的MRC电控磁流变减震器能够直接且有效地吸收震动,从而实现最大化的舒适性。
与宝马7系和奥迪A8L相比,CT6在悬挂组件上大量使用了铝合金材料,而非钢材。这不仅预示着其悬挂系统的成本不菲,更彰显了凯迪拉克对品质和性能的执着追求。
豪华车型上的四轮转向系统已不是新鲜事物。CT6配备的ARS主动后轮转向系统在低速转弯时,可使后轮反向转动最多3.5°,将最小转弯半径减少至11.3m。在高速变道时,后轮与前轮同向转动,实现“斜移”效果,从而提升车辆的稳定性。
对于未配备后轮主动转向系统的CT6低配版,制造商仅需固定后轮转向拉杆靠近车体的一端,既简单又高效。
在副车架的设计方面,CT6采用了结实的X型铝合金副车架,其设计与宝马7系相似,通过4个橡胶衬套与车架连接,相比之下,奥迪A8L的钢制副车架显得不够诚意。
CT6的后轴避震器采用了该级别车型中常见的簧桶一体式设计,具有后倾和大行程的特点,有助于吸收路面颠簸。
然而,CT6在底盘设计中的最大不足是缺少空气悬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市场定位。
尽管如此,作为凯迪拉克的旗舰轿车,CT6在后轮拱内部仍然采用了高质量的玻璃纤维护板,展现了其精湛的工艺和对细节的关注。
但令人担忧的是,在行驶仅5000公里左右的CT6车型中,我们发现了后避震筒防尘套脱落和异常渗油的情况,这引发了对MRC电控磁流变减震器耐久性的质疑。
经查证,这款避震器是由京西重工(BWI)生产的MRC电控磁流变减震器。其内部填充了特殊的磁流变液,可通过改变电磁场来调节粘度。配合每秒运算高达1000次的悬挂电控单元,这款减震器能够实时调整压缩阻尼和回弹阻尼,从而在运动性和舒适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