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打开一个4S店的账单,甚至不需要显微镜,只用肉眼扫一眼,就能发现价格本身就带着悬疑色彩:明明一套刹车片的进价不过280元,账单上却写着1400元;空气滤芯,还不到20块成本,小店卖你200多——还不打折,买一赠一得等春节促销。更别说,那些形形色色的副厂件、翻新件,假扮成“原装进口”躺在橱窗里,溢价三五倍都是家常便饭。就算你自认聪明,三十分钟能干完的活,却被切割成三个“标准工时”,多收费也不用理由,全靠一个“正规”二字。
如果你是普通车主,遇到车出问题,换件还是修?“正厂”还是副厂?到底该信朋友介绍的“老师傅”,还是4S店的“打白条”?换句话说,在汽修店门口的那一刻,你信的到底是专业,还是命?
汽车后市场的混乱不算新鲜事,这个圈子,门道太多,比正事还多。按照数据来说,2025年上半年,整体市场产值下滑5%,进厂数量下滑4%,怎么看都像一个走下坡路的样本。但偏偏有家公司,在泥泞里越爬越高。途虎,2025年中报交出78.8亿的收入、7205家工场店、1.5亿用户,行业规模第一。这还没完,当大家门可罗雀的时候,途虎的年交易用户逆势涨了23.8%,同店复购照样涨,股价新闻一出来就是+11%。用行话说,这叫“逆势增长”——当然,数字背后有没有算人均GDP那是另一个故事。
市场为什么会给途虎这么高的分?技术到底是“护城河”,还是忽悠人的故事,咱们还是得拆开看看。
先聊点行业老问题。中国有将近2亿辆轿车,每年有数千款新车上市,SKU(最小库存单位)高达近千万。你要是车胎被扎,想就近换轮胎,理论上很容易,实际上比中彩票还难。4S店吧,贵得肉疼;街边小店,配件真假难辨。整个链条,冗长、低效,物流像慢动作回放,经销商层层加价,消费者始终是金字塔底盘。
途虎怎解这一滩浑水?说高级点儿,靠的是“技术复利”。用普通话说,就是把所有该拼命死磕的细节都数据库化、自动化,最后让你不用比价也能买到“靠谱货”“公道价”。
举个例子:零部件匹配。在4S店和小作坊,这事儿考验师傅的记忆力,途虎却花十几年时间,搭了一套950万个SKU、匹配率超过99.99%的数据库。车主只需输车牌——系统后台自动定位,到货、到人、到服务流程都有数据支撑。这时候,修车已不是玄学,是用大数据把汽配行业“玩明白”了。
仓储与物流,也被途虎技术化了。7千多家工场店背后,是32个区域大仓与662个前置仓。光听数字挺枯燥,实际上,这是数字物流的“奔驰”,轮胎一类商品,传统行业周转60天,现在途虎压缩到30天,库存压力减半——省下来的钱,买轮胎的你是不是少花一点?按这个逻辑,每少一天周转期,客户就省一分钱,企业多一分利润,行业少一分猫腻。
管理系统也是一绝。蓝虎系统,听着像二次元,其实是为管理四万八千门店和技师接口量身定制的。技师不是“老师傅万能”,而是按系统全流程行动。AI辅助校验,从零配件到安装,只许标准动作,不许个人风格作怪。如果有问题,上线就能查出,连甩锅借口都没有。这系统还能在线培训,操作失误降低,服务统一且有效率。
别看这些都是冷冰冰的IT数字,背后是把一个本来“黑盒操作”的不透明行业,变成了白纸黑字,用户可以全程查证。甚至上个大宝矿力水特的工夫,潮汕发来的轮胎就到门口了——自动化仓库改造之后,广州仓单人工成本省了60%,效率翻2.5倍。
零件追溯这块,途虎做得也算究极——全链条“一物一码”系统,2019年上线以后,你买的轮胎、机油、传感器都是数字身份卡。对抗假冒伪劣的“巧舌如簧”,一切流转都落到数据上。在汽配黑洞里点了盏灯,阴暗角落里再多“内幕”,不到系统后台查一遍,想作恶的师傅都得打退堂鼓。
说到底,这一切其实都很“理工男”——或者说,吃技术亏吃惯了的人,才会舍得把技术用到牙缝里去。“让所有混沌的问题回归秩序”,听起来像口号,其实就是技术的熵减,用算法反抗市场的熵增。
这套打法值不值?数据作答:途虎用户满意度95%,复购64%。吃惯了“熟人介绍水深”的老司机,也开始习惯一键下单。以前汽修行业,“用户”只能认栽,现在,从品牌、工厂到客户,全都找到座次,大家都在大系统之下各取所需。
当然,技术护城河有多深,总有人想试水。法律诉讼、反不正当竞争,途虎都拿了好几回胜诉——不说是表率,起码这种方式比“谁关系硬谁吃肉”靠谱。
说到底,市场给途虎的高分,考的是技术的穿透力和标准化执行力。在混乱腹地里靠系统给秩序——没那么浪漫但确实很有效。有时也得自嘲一句:技术能治标治本,却治不了人性,保不齐哪天还得和老师傅掰掰腕子。
最后,风水轮流转,标准化和效率真能永远把人心的灰色地带“技术消毒”吗?汽修行业还能再卷出几个“途虎”?不妨你也来动动脑筋。这行,我还要再多看几宗案子。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