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舆情升级:碳纤维风波下,YU7 能否逆风翻盘?

小米舆情升级:碳纤维风波下,YU7 能否逆风翻盘?-有驾

SU7 Ultra的舆情风暴

2025 年 5 月,小米汽车正经历创办以来最严峻的信任考验。SU7 Ultra 车型价值 4.2 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曝 “功能缩水”,有车主实测发现,标价4.2万元的选装件仅具装饰功能,与宣传的“赛道级空气动力学设计”“提升刹车散热效率15%”等功能严重不符。雷军直播中强调的“双风道散热”承诺也被拆解视频证伪,引发300余名车主集体维权,要求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退一赔三”。此外,小米通过OTA更新将SU7 Ultra的1548匹马力限制至900匹,要求车主完成赛道挑战解锁性能,被批“半成品营销”。尽管小米提出补偿方案(改配铝制机盖或赠送2万积分),但车主认为补偿金额仅为选装费的4.7%,且未回应退车诉求,舆情进一步恶化。小米此前就经历了多重负面的舆情,3 月安徽铜陵高速事故中 SU7 爆燃更是致 3 人死亡。

股价震荡:信任崩塌与市场信心下滑

5月12日上午,港股小米集团盘中跳水,股价最低跌至48.5港元/股,跌近5.6%,此后虽有所回升,但仍收跌1.46%,报50.6港元/股。截至 5 月 15 日收盘,股价进一步回落至 50.15 港元,总市值 1.30 万亿港元。多重的负面舆情让小米股价受到严重冲击,多名小米 Ultra车主申请退订。在当前的舆情下,小米YU7的发布更是面对更大压力。

负面事件直接冲击小米股价,但更深层的市场担忧在于小米汽车的品控与危机应对能力。5 月 12 日当日成交额达 178.21 亿港元,换手率 1.37%,创近一个月新高,反映出投资者对事件的高度关注。5月12日,小米港股盘中一度跌至48.5港元/股,跌幅达5.6%,最终收跌1.46%。自5月以来,小米股价累计下跌约9%,市值缩水至1.29万亿港元,较3月高点下跌12%。机构观点呈现分歧:短期看空情绪浓厚,担忧退订潮扩大;但长期如德银等机构认为,21万台待交付订单仍显需求韧性,未来财报、自研芯片发布等四大利好或推动反弹。5月12日主力资金净流入462万港元,显示部分投资者仍在抄底博弈。但是,若舆情持续发酵,市场信心修复将面临更大挑战。

YU7的转化之道

小米舆情升级:碳纤维风波下,YU7 能否逆风翻盘?-有驾

面对危机,SUV——YU7的发布将是小米的下一个希望。作为小米第二款车型,YU7 被寄予厚望。这款中大型纯电 SUV 预售价23万元起,搭载双电机系统(综合功率 508kW,零百加速 3 秒)和 800V 高压快充技术,CLTC 续航最高达 835 公里,超越特斯拉Model Y的719公里,计划6-7月上市。其核心策略包括:

1. 技术验证与安全承诺:YU7已完成冬季高速测试(15小时行驶1310公里),主打智能驾驶与续航能力3。小米联合车企提交《智能驾驶事故责任认定白皮书》,试图重建安全信任。

2. 产能优化与供应链调整:工厂调整为两周休一天,并提拔制造端高管(如北汽背景的于立国),强化生产管理与质量监控。

3. 营销策略转型:雷军罕见承认“最艰难时期”,暂停社交媒体互动,释放聚焦产品的信号。若YU7能避免SU7的“参数泡沫”,以真实性能与透明沟通赢得市场,或可扭转品牌形象。

此次风波折射出互联网企业跨界造车的深层矛盾:流量营销与工业严谨性的失衡。碳纤维沦为装饰、OTA随意限性能等操作,暴露了“参数竞赛”下的价值观扭曲。监管层面,工信部已要求禁用“自动驾驶”等夸大术语,推动行业回归安全本质。对小米而言,YU7的成败不仅关乎销量,更是一次重塑信任的战役。碳纤维风波暴露的品控问题若无法根治,可能拖累整个生态链;YU7 若能凭借技术突破与诚恳态度重建信任,或将成为 “科技造车” 的新标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