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亚迪可是风光无限,销量一路狂飙,上半年新能源车卖了125万辆,直接把特斯拉甩出几条街。媒体吹得天花乱坠,股票蹭蹭往上涨,老板王传福笑得合不拢嘴。可转头一看生产线上的工人,一个月到手三千多块,加班加到腿软,这反差是不是有点魔幻?
销量神话背后的“廉价劳动力”
比亚迪的崛起确实是个励志故事。从电池代工起家,到如今硬刚特斯拉,技术上有刀片电池,市场上有王朝系列,甚至海外订单接到手软。可光鲜的财报背后,工人的待遇却像被按了暂停键。
有工人吐槽:“每天站12个小时,周末单休,到手4000块算高的,很多新人底薪才2200。”这工资水平,放在深圳这种一线城市,交完房租水电,剩下的钱怕是连顿像样的火锅都吃不起。更讽刺的是,比亚迪2022年净利润翻了4倍多,高管年薪动辄几百万,普通工人却连“深圳平均工资”的边都摸不着。
这不是个案。去年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比亚迪普工月薪中位数3500元,和十年前比涨幅有限。反观特斯拉上海工厂,工人底薪5000+,还有股票激励。难怪有网友调侃:“比亚迪车卖得比特斯拉便宜,原来成本是从工人牙缝里省出来的?”
“廉价优势”还能撑多久?
低人力成本曾是国产制造业的杀手锏,可这套玩法现在越来越难以为继。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进工厂——毕竟送外卖月入过万不稀奇,工厂却要忍受流水线的机械重复和严苛管理。
更关键的是,比亚迪的对手们可不睡大觉。特斯拉用一体化压铸技术减少人工环节,蔚来搞自动化车间,连传统车企丰田都在搞“人机协作”。如果比亚迪继续靠压榨人力降本增效,等哪天工人用脚投票,或者技术被对手甩开,现在的销量神话会不会一夜崩塌?
当然,也有人辩护:制造业利润薄,比亚迪还要砸钱搞研发。可问题是,研发投入和工人待遇非得二选一吗?华为同样高强度研发,可人家给应届生开年薪40万;宁德时代工厂工人月薪6000起步。说到底,不是没钱,是愿不愿意分钱。
销量冠军该有什么样的担当?
比亚迪当然不是血汗工厂,它给中国新能源产业争了光,也创造了大量就业。但销量登顶的同时,是不是也该想想怎么让工人分享增长红利?毕竟,一辆车的品质,最终取决于流水线上那双拧螺丝的手。如果工人整天为生计发愁,谁还有心思琢磨工艺改进?
今年“五一”,比亚迪给员工发了一波福利——每人一台自家电动车,但得工作满5年才能拿到产权。这操作被网友戏称“左口袋进右口袋”。相比之下,格力给员工分房,虽然条件苛刻,至少是真金白银。
比亚迪的车主们开着“国产之光”挺自豪,可要是知道这车是月薪三千的工人造出来的,心里会不会咯噔一下?销量冠军的奖杯,不该是焊在工人的低薪上。下次再吹“全球第一”时,能不能也晒晒工人工资单?毕竟,打脸别打太响——疼的可是中国制造的脸。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