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上海车展人潮涌动,但最热闹的地方永远围着一圈抢帽子的人。
每天雷军大手一挥送出的五千顶棒球帽,硬生生把车展变成了大型追星现场。
有人凌晨四点就蹲在展馆门口,有人排了三个小时队最后扑个空,拿到帽子的人立刻戴上自拍发朋友圈,没抢到的咬牙切齿说明天再来。
这场景让我想起小时候过年抢红包,只不过现在大家抢的是绣着小米logo的帽子,还要在社交平台晒图@雷军才算完整打卡。
要说雷军这招实在是高,一顶帽子成本129块,五天下来撒出去三千多万,换来的却是展台前排到隔壁展馆的队伍。
有网友调侃说,车展三天逛下来,自己手里攥着五顶不同颜色的小米帽子,愣是没看清楚SU7Ultra长啥样。
但人家小米压根不在乎你看不看车,只要你在朋友圈晒了帽子,在微博带了话题,甚至只是把帽子扣在头上当移动广告牌,这钱就算花得值。
反观其他展台,要么摆着冷冰冰的参数展板,要么雇几个模特站在车前当花瓶,观众拍完照转头就忘,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
某些车企的做派就更让人看不懂了。
前两天我在某新势力展台听见工作人员嘀咕:"送帽子算什么本事,我们家的激光雷达成本够买一卡车帽子。"结果转头就看到他们雇的水军在论坛刷屏,说小米送的都是库存货,质量还不如地摊货。这话说得实在没水平——人家帽子用的航天级防晒面料,内置NFC芯片能解锁社区福利,帽檐还能玩出切换驾驶模式的彩蛋,这些细节在抢到帽子的视频里被扒了个底朝天。反倒是这些阴阳怪气的车企,除了在PPT上吹牛,连瓶矿泉水都舍不得给观众倒。
想起前年宝马MINI的冰淇淋事件,虽然被骂崇洋媚外,好歹人家真金白银准备了冰淇淋。现在某些车企倒好,既舍不得送东西,又要眼红别人的流量,暗地里使绊子的样子实在难看。昨天看到个段子说得妙:"以前是没钱买国产车,现在是没钱买国产车的营销经费。"这话虽然扎心,但看看那些展台上摆着的动辄几十万的车,旁边连个能带走的钥匙扣都没有,也难怪观众用脚投票都挤在小米展台。
要说小米这波操作的精明之处,绝不只是撒钱这么简单。他们深谙现代人的社交心理,把一顶帽子玩成了社交货币。你戴着小米帽子逛展,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是"抢到限量款"的幸运儿,这种隐性优越感比直接打折更有诱惑力。更绝的是把送帽子和产品体验捆绑,扫码领帽子得先下载汽车APP,排队时顺便看看车载移动电源,临走前还能AR试驾赚个优先购车权。这一套组合拳下来,用户数据收了,产品曝光有了,品牌好感度还蹭蹭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生态链打法。
反观传统车企的营销,还停留在电视广告+明星代言的旧套路。有个朋友在车企市场部工作,他说领导批三十万做直播,要求必须请顶流明星,结果主播连方向盘都没摸过,全程照着提词器念参数。这种自嗨式营销在年轻人眼里,就跟长辈转发养生文章一样尴尬。而小米展台前那些举着自拍杆直播的年轻人,不用花钱请水军,自然会把抢帽子的过程剪成vlog,这种真实流量才是千金难买。
说到底,现在的消费者早就不吃"高大上"那套了。大家要的是参与感,是能摸得到、带得走的实在互动。雷军穿着同款帽子和观众合影的时候,某些车企的高管可能正躲在VIP室刷股价。当小米把用户数据收集藏在帽子的头围测量里,某些品牌还在用填问卷送停车券的老办法。这种差距不是靠买热搜能弥补的,就像你没法用美颜相机骗过试衣间的镜子。
走到蔚来展台的时候,看见他们在搞编织艺术沙龙,讲环保理念确实挺有格调。但转头看见隔壁大爷抱着五顶小米帽子乐呵呵拍照,突然觉得车企分成了两派:一派在云端唱着阳春白雪,一派在泥地里和用户滚作一团。不是说高端营销不好,但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老百姓更愿意为"看得见的实惠"买单。小米这招就像在奢侈品店门口发打折券,虽然简单粗暴,但绝对有效。
傍晚离开展馆时,听见两个拖着行李箱的观众聊天,箱子里哐当响着显然是刚领的帽子。"明天还来吗?""来啊!今天抢到两顶,还差熔岩橙就集齐七色了。"这种堪比收集限量球鞋的热情,某些车企的市场部怕是做梦都想不到。他们可能还在纠结该不该学小米,却不知道用户早已用行动投票——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舍不得不下血本搞创新,就活该被晾在流量荒漠里。
文章最后,想问问各位看官:如果明天车展出现"转发朋友圈送车模"的活动,你会为了心仪的品牌排队三小时吗?或者您觉得车企营销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说不定雷总正在潜水看网友建议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