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挺炸裂的事儿:4.2万元买了个“假通风机盖”。这听起来都不是离谱,是“太离谱”了。一个汽车配件,价格比不少轻奢包还贵,结果呢,吹风机都吹不动放在上面的纸。最关键的是,这还不是淘宝随便淘来的三无杂牌,这是出自小米汽车官方售卖的。后来官方解释说,不是假,型号不一样,功能也不一样。这事儿一出,不少人直接嗤笑,甚至有点愤怒:“这不就是拿设计糊弄人的智商税吗?”但先别急着下结论,这种事在汽车行业里,其实并不算个例,背后有比“智商税”更复杂的逻辑。
先捋一下这事儿的来龙去脉。说白了,就是车主花了挺多钱,买了一个看起来更酷、更高级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但问题在于,这个“风道”效果似乎没有达到期待值,甚至有点“华而不实”的感觉。对于消费者来说,尤其是花钱买高端配置的消费者,心理落差肯定大。而从小米汽车的角度看,这块舱盖本来是为了满足“牛背造型”的设计需求——也就是好看+点辅助散热功能,但它终究不是一个彻底以性能为导向的设计。再加上宣传没讲清楚,导致了这个“吹风机实验”成了全民茶余饭后的笑料。
但我们回头看看,这背后反映的其实是整个汽车行业里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技术和设计的矛盾,以及高端化往往伴随的争议。尤其是新能源新势力车企,谁还没因为类似的事挨过骂呢?
我们先看几个关键数据。小米汽车这次的“争议舱盖”,标价4.2万元,确实不便宜。但实际上,这种碳纤维材质的配件,在高端车里并不算离谱。比如宝马M系列或者保时捷的选配系统,碳纤维组件动辄几万甚至十几万。问题出在哪里呢?这4.2万元的东西,看上去似乎没有达到消费者对于“值这个钱”的心理预期。说白了,贵不是问题,但贵得看着没道理,消费者就会不高兴。而这些年的新能源车企,其实都在这个问题上栽过跟头。
举个例子,蔚来当年推出过“女王副驾”,就是副驾驶座可以放平,脚底还带按摩系统,号称让乘客坐得像个女王。设计确实前卫,但因为是选配,价格也高出普通座椅一大截。结果很多人吐槽这座椅是“炫技”,又贵又没必要。再看看特斯拉,早期的Model S也有类似的争议,像“鹰翼门”,虽然拉风,但实用性和维修成本让人头疼。这些争议其实都反映了一个核心问题:现在的汽车,特别是新能源车,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逐渐变成了一个时尚品、科技品的结合体。消费者不仅看性能,还看设计、配置、甚至品牌调性。而这些“软性需求”,往往是最容易引发争议的。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车企要在这些容易“翻车”的地方花这么多心思?答案其实很现实:市场竞争太卷了。在新能源车领域,尤其是新势力车企,大家都在拼命往高端化走。高端化意味着品牌溢价,而品牌溢价才是未来的护城河。你看,比亚迪的汉上市之初,怎么宣传的?豪华!科技!比肩百万级别的质感!再看蔚来,许多消费者买它的车,不仅仅是因为车本身,而是为了享受它的“全家桶”服务——换电站、车主俱乐部、专属车主活动。Tesla Model S当年的定位也是直接对标奔驰和宝马的旗舰车型。这种高端化策略的背后,其实就是为了塑造品牌形象。而这些看上去“离谱贵”的选配、配置,往往是品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回到小米这次的通风机盖,我们能不能说它是“智商税”?其实,说智商税并不完全对。这种设计,或许对追求高端视觉和品牌调性的人来说是加分项,但对更关注性能的消费者来说就显得鸡肋了。而且老实说,像这种争议点,有时候还真是企业“故意为之”。为什么呢?因为它能引发话题,甚至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宣传效果。从这个角度看,这次事件对小米汽车的品牌曝光度来说,未必是坏事。
不过,话又说回来,争议能带来曝光,但一味靠争议是走不远的。高端化的核心,还是得靠真正的产品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比亚迪用刀片电池、长续航塑造技术形象,特斯拉用智能驾驶技术占据高地,而蔚来用服务体系稳固忠诚用户。这些东西才是扎扎实实的“基本盘”。
至于小米汽车,作为一个新玩家,短期内争议不可避免。毕竟,新势力车企在发展初期,总要经历从“被吐槽”到“被认可”的过程。我们回头看看蔚来和理想,它们早期的亏损数据吓人吗?当然吓人。蔚来2019年亏损超过百亿,理想也在收入增长的同时一度陷入烧钱怪圈。但这些企业背后的逻辑是:拼命砸研发、砸服务,换市场的心。现在看,它们起码迈过了最难的阶段。而小米汽车,其实也在走类似的路。比如它在智能化领域的布局,比如选择性地推高端化设计,都是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里,找到自己的定位。
所以,这事最后我们怎么看?从消费者角度,当然有理由觉得不值,觉得被“设计卖点”绑架了。但从企业角度,这其实是它们发展过程中必经的一步——找准目标用户,明确品牌调性,逐步走向高端化。换句话说,看着吓人的东西,其实背后都有它的逻辑。消费者需要擦亮眼睛,企业也得用心去赢得信任。而行业的未来,不会只属于谁,但一定属于那些会在争议中找到机会的玩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