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尝试失败后,丰田合成接棒:摩托车气囊系统离普及有多远?

骑摩托车出事,死亡率竟是开轿车的27倍!世界卫生组织2024年的数据就摆在这里,可不是吓唬人。同样是在路上跑,为啥两轮和四轮的安全差距这么大?

本田尝试失败后,丰田合成接棒:摩托车气囊系统离普及有多远?-有驾

说起来都是眼泪。摩托车那点重量,遇上点碰撞就像纸糊的。车身重心高,一摔就容易侧翻;想找个像汽车那样的溃缩空间缓冲?门儿都没有;更要命的是,骑手和车随时可能分离,出事时全靠一身骨头硬扛。这就是骑友们常说的“肉包铁”,听着就让人揪心。

本田尝试失败后,丰田合成接棒:摩托车气囊系统离普及有多远?-有驾

汽车的安全技术更新多快啊,气囊、安全带、防撞梁,一堆保护措施。可这些东西想直接搬到摩托车上?难!试过好几次都失败了。不是尺寸不对,就是触发时机抓不准,毕竟摩托车的运动状态比汽车复杂多了。

就在大家觉得摩托车安全没啥盼头的时候,丰田合成站出来了。他们今年启动的摩托车专用气囊系统研发,首轮碰撞测试已经过了,听着就靠谱。

本田尝试失败后,丰田合成接棒:摩托车气囊系统离普及有多远?-有驾

这新系统到底牛在哪?先说空间压缩技术,那个微型气体发生装置,小得能塞进各种车型,不用像以前那样大动干戈改车身。再看智能触发系统,9轴IMU加上视觉预判,就像给摩托车装了双眼睛和大脑,能提前判断危险,25毫秒就能把气囊完全展开,比汽车的标准还快。

本田尝试失败后,丰田合成接棒:摩托车气囊系统离普及有多远?-有驾

他们接下来的计划也挺实在。先在东京和曼谷这些路况复杂的地方搞5000公里道路测试,收集各种极端情况的数据。然后用计算机模拟优化,最后才考虑量产适配。最让人期待的是跨平台模组,街车、巡航车、踏板车都能装,系统总重还不到1.8公斤,骑起来几乎没啥额外负担。

本田尝试失败后,丰田合成接棒:摩托车气囊系统离普及有多远?-有驾

其实早在2006年,本田就在GL1800上装过气囊,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那套系统能把重伤风险降低40%,效果确实有。可为啥没普及开来?

说出来都是钱的事儿。一套气囊占了整车价格的25%,谁愿意花这么多钱加装?而且那套系统是专为GL1800设计的,换个车型就用不了。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各家搞各家的,成本下不来,自然推广不开。

本田尝试失败后,丰田合成接棒:摩托车气囊系统离普及有多远?-有驾

现在丰田合成搞的这套,目标是把成本控制在1.2万一套,比本田当年的2.8万便宜了不少。模块化设计也能适应不同车型,看来是吸取了本田的教训。

这事儿要是成了,影响可不止一点点。有人预测,再过两年,欧盟可能会把安全气囊纳入摩托车强制标准。到时候,装了气囊的车,保险费说不定能降35%。买车的时候,大家可能就不会只盯着速度和外观,安全配置会变成更重要的考量。

本田尝试失败后,丰田合成接棒:摩托车气囊系统离普及有多远?-有驾

说不定以后还会建立摩托车的NCAP安全评价体系,就像汽车那样,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哪款车更安全。到那时候,“肉包铁”可能真的会变成“钢包肉”,骑手们上路也能更安心。

这一切都还需要时间验证。但至少,我们看到了让摩托车骑行更安全的希望。你觉得这套气囊系统能普及开来吗?身边有骑摩托车的朋友,不妨把这个消息转给他们聊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