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直播,场景很简单——长城和敦煌,一个造车,一个造壁画,隔了千年,却硬是被魏建军用两小时说成一出“对话”。有网友说这场面太大了,像历史剧一样,其实琢磨琢磨,这里面不就是普通人心里最想知道的几个问题吗?比如中国制造要不要文化底子?车企的品牌就是噱头吗?我们对自己的历史,到底是用来炫还是用来干实事?
魏建军站在玉门关上,说长城汽车的名字就来自脚下这道土墙。老实说,我小时候还真以为这些品牌取名随口一说,扯个噱头。没想到人家真有渊源。这就像现在很多人做生意,喜欢挂个“老字号”,但有几家真的能把那个“老”当回事?不少企业是今天宾馆明天火锅店,名字套着老招牌,情怀仿佛商标。
但魏建军掏出一张1984年的老报纸,指着“长城汽车修理厂”的广告,说他们从六十人的小厂做起来,今天都做到全球去了。细品这话,有点意思。企业做大做强,路线各有各的,但能扛住几十年不断从零到一的变化,真的要有点骨子里的“坚守”和“传承”。不然你三天两头就得用高端跨界合作凑热闹,消费者习惯了割韭菜套路,谁还信你?
接下来,莫高窟217窟“壁画撞色”,坦克500开出来那一刻,弹幕炸了。网友拍手叫好,说这不就是“移动壁画”吗,有文化、有技术、有逼格。其实车企做色彩联名这事,见得多了,什么巴黎红、伦敦蓝,英文译个很洋气的名字。但魏建军这次的“敦煌绿”,说是矿物颜料和金属漆结合,还模拟环境测试五年都不掉色。我倒觉得技术是其次,关键是用心做色彩还要做文化注脚。壁画几百年不褪色,车漆五年不泛黄,这背后是把历史的严谨用在产品上,也许技术上不算多难,难的是你愿不愿花这份心思。
有人讲,还是国货才配得上咱中国的山水。说这话不只是因为便宜或者质量还行,而是那些发动机、那些钢铁车身,真能和咱们的青绿山水搭得上。以前骆驼驮着敦煌色出西域,现在车轮把它运出去。坦克500出窟的画面,很有仪式感,我相信很多人都是被这种跨时空的“碰撞”感动了。
再说直播结尾的月牙泉治沙人,大叔一句“我们需要车”,魏建军转头就吩咐把展示车留下,还送一个公益基金。其实真性情这事,大家心里都懂。大企业有时候讲公益,会议室一堆人“论证”,直播上只是走个流程。但这回是直接“抄作业”,大叔要啥就送啥,还配得上五位一体体系,开放图纸让大家用。这种“随手干点正事”的劲头,直播间观众能不叫好吗?有网友说这是直播,但魏建军说:“工具该干嘛就干嘛。”这就是做实事的态度。
很多企业对公益的理解,还停留在“品牌宣传”上,喜欢捐点钱、挂个横幅,年底总结一发。这种“输入输出”的KPI式慈善,撑死了就是交作业。但魏建军讲三层:捐款是输血,捐车是造血,开放专利是造血plus。这话表面是金句,实际背后是思路的切换。公益能不能像开源软件一样,干了还让别人来用、来升级?这不就是把做事方法共享,让影响力滚雪球、越滚越大。
再讲讲最后越野征集令,长城车主可以报名去跑敦煌。这个玩法以前都被外企玩烂了,什么越野大会、车友节,但只是小圈子里的自嗨。魏建军直接拉一条线路,把越野和历史、地理串起来,这个“壮举”背后其实在拉品牌和用户的情感纽带。你产品再好,用户再多,不和文化打通,不和本地故事捆绑,也就是一堆钢铁和发动机。只有你到玉门关、到敦煌,和两千年风沙一起跑,这种沉浸感才算是给国货添点故事。
魏建军总结了五句话,我最喜欢第三句:“价格战是最简单的战争,文化战才是高维竞争。”这句话够味,是带点“打擂台”的意思。中国汽车以前总是追赶国外品牌,拼配置、拼材料、拼价格,但你真拼历史、拼文化,谁家的地气比得过中国长城、敦煌壁画?有国外的百年工业没错,但我们有千年丝路、万里长城,这种野心和底气,其实应该早拿出来当做利器。
很多人常常吐槽国产品牌“没底线”、只会陷价格战。其实现在问题正是在于,有些企业干的是快餐生意,故事讲不出来,产品也落不下地。魏建军这场直播告诉大家,“中国制造缺的不是速度,是慢下来把文化讲好的耐心。”这话太对了。技术一年一换,配置一月一新,但一个故事可以流传一百年。企业要做的是把产品变成故事,把故事变成文化,最终让文化变成品牌底色,这步棋才算走到高维。
长城精神也不是天天嘴上喊的钢筋混凝土,而是探索、坚守、自信、传承。咱们不是一味创新,也不是只懂坚守老旧技术。古人的脚印能指引新路,我们走出来的每一步都应该能和历史对话。探索不是乱闯,而是真正沿着前人走过的路,发现新世界,把“未知”走成“已知”。
最后那个挥手,在风沙里喊“路上见”,我觉得特别有意思。有人说这是汽车直播间最烧钱的一次,有人说是最有文化的一次。其实不必太分出高下,这两件事本来就不矛盾。你有钱也好,有文化也罢,能把故事讲成历史,把产品做成文化,这才叫品牌的“大气”。
现在不少人还在追问:中国制造的未来是不是靠低价?是不是靠新潮概念?是不是拼上市、拼市值?这些问题,我觉得魏建军已经给了答案。企业拼价格,用户早晚受伤;企业拼文化,大家才能一起走长远。短期你能赚点快钱,但长期你缺了文化底蕴,就等于房子少了地基。
这几年咱们国家的企业转型很快,大家都盯着市场、盯着KPI、盯着销量。但最终,能留下来的才是真正能讲好中国故事的品牌。长城遇上敦煌,其实是中国制造和中国文化碰了一个头,把千年的底蕴和现代的技术揉到一块。这个“沟通”,比开一百次科技发布会、发一千篇营销稿子都管用。
有人说,未来汽车会跟手机一样,拼硬件、拼系统,拼谁更智能。但最重要的,还是拼谁更懂自己是谁,谁能和自己的历史、文化对上话。坦克500那抹敦煌绿,说白了就是让钢铁陪着青绿永远活下去。这种精神,不是吹牛皮,是踏踏实实把中国创造做到全球。
最后,我觉得中国所有做品牌的人,都该想一个问题:中国制造走向世界,靠的到底是什么?是便宜?是技术?还是敢把自己故事说出来的勇气?魏建军的直播是一种答案。下一个千年,谁能把品牌做成文化,谁才是真正的“国货之光”。至于路上见,我觉得这不是一句应景的话,而是所有中国人都该有的底气——无论风从哪儿吹,咱一本正经地走自己的路,才是最靠谱的。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