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份由专业机构Deepseek发布的“中国未来汽车生存概率预测”引发热议。
榜单中,比亚迪以95%的生存率稳居第一,特斯拉紧随其后(90%),而吉利、长城、广汽等国产车企也纷纷上榜。
其中,吉利以85%的生存概率位列第三,成为传统车企转型的标杆。
这份榜单的背后,是市场对新能源技术、品牌战略和财务健康度的综合考量。
比如吉利,2024年销量突破128万辆,同比增长34%,旗下极氪品牌更以81%的增速成为新能源黑马,穆迪等机构也对其“低负债、高现金流”的财务策略表示认可。
而比亚迪凭借全产业链优势和271万辆的年销目标稳坐头把交椅,特斯拉则依靠品牌溢价和智能化技术守住阵地。
这份榜单看似残酷,却真实反映了中国汽车行业的洗牌逻辑:“要么创新,要么消失”。
首先,活下去的核心是技术话语权。
吉利能在榜单中超越一众老牌车企,靠的是“两条腿走路”:一边用神盾短刀电池解决续航焦虑,一边砸70亿研发资金布局智能驾驶和车联网,甚至喊出“2025年销量翻倍”的野心。
反观部分传统车企,若还在燃油车赛道“躺平”,恐怕连80%的生存概率都守不住。
其次,财务健康比规模更重要。
穆迪给吉利“Ba1”评级时特别强调:“充足的现金储备能让它扛过行业寒冬”。
这给所有车企提了个醒:盲目扩张的时代结束了。
看看隔壁房地产行业,万科、雅居乐因高负债被下调评级,而汽车行业又何尝不是?
特斯拉敢降价打价格战,是因为毛利率高达18%;比亚迪能疯狂扩产,是因为电池自供省下15%成本。
没有利润护城河的车企注定是炮灰。
最后,用户思维决定生死。
理想汽车为何能挤进榜单?
因为它精准拿捏了家庭用户的“冰箱彩电大沙发”。
吉利银河系列卖爆,是因为把30万级的混动技术打到10万价位。
未来车企拼的不再是参数,而是谁能用更低成本满足更细分需求。
如网友所说:“得年轻人者得天下, 得宝妈者得现金流!
”这场汽车行业的“饥饿游戏”才刚刚开始。
Deepseek 的预测不是终局,而是一声警钟:活下来的车企,一定是把技术夯实在实验室里,把钱袋子捂在财务表里,把用户需求刻在 DNA 里的长期主义者。
那么,你看好谁?
是比亚迪的“全产业链霸权”,特斯拉的“科技信仰”,还是吉利 “闷声发大财”的稳健派?
快来评论区站队,让更多人看到中国 car 业突围之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