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拉盛赞!福特败走巴西,中国车企带来新尊严

当卢拉总统在比亚迪1400万辆车下线仪式上,用“骄傲”、“尊严”、“荣耀”这些词汇点燃全场,并且自己成为了那第1400万位车主时,一个时代的注脚悄然落下。

他话语间提到的那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名字——福特,此刻却被描绘成“逝去的过往”。

这是一种怎样的落差?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卢拉用这句古老的诗句,似乎在宣告巴西汽车产业翻开崭新的一页,而这一页,赫然印着中国制造的烙印。

卢拉盛赞!福特败走巴西,中国车企带来新尊严-有驾

福特,这个汽车工业的百年老店,在巴西遭遇的“滑铁卢”,绝非偶然。

2021年,它毅然关闭了在巴西的三座工厂,几乎全部退出了乘用车市场。

官方理由是“严苛的劳工法规”推高了人力成本,导致每辆车的生产成本比中国车企高出三成以上。

法定每周44小时工作制、13薪、解雇双倍赔偿金,再加上时不时的工会罢工,这些因素叠加,对于追求效率的跨国巨头而言,无疑是沉重的枷锁。

然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它未能及时拥抱变革的浪潮。

福特在巴西的主力车型,依旧是那些高油耗的燃油皮卡和SUV。

当2020年后,电动化转型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的共识,它却似乎错过了最佳的窗口期。

反观比亚迪,精准洞察市场,推出了海鸥这样精巧的电动小车,以及适应当地能源结构的乙醇插混车型。

到了2025年,比亚迪的销量成绩,竟然是福特巅峰时期的数倍!

福特圣保罗工厂,曾经设计产能高达15万辆,2020年却仅生产了5万辆,产能利用率不足34%。

这样的运营状况,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是难以承受之重。

卢拉盛赞!福特败走巴西,中国车企带来新尊严-有驾

福特的离去,曾给巴西市场带来一丝不安。

但随之而来的,是中国车企的集体涌入,它们不仅填补了福特留下的市场空白,更像是一股强大的新生力量,为巴西的汽车产业注入了“涅槃重生”的活力。

巴西,这个拉美地区最大的经济体,全球第六大汽车市场,如今正成为中国新能源车企全球扩张的战略要地。

自2025年以来,中国品牌在巴西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表现,可以用“惊艳”来形容。

比亚迪、长城、奇瑞等企业,凭借它们在技术研发上的深厚积累、成本控制的精妙手法,以及因地制宜的本土化战略,正在深刻地重塑着巴西的汽车产业格局。

你敢信?

根据巴西权威的消费者研究机构Decoupling发布的报告,2025年第一季度,比亚迪在巴西的消费者满意度,竟然超越了菲亚特、本田、现代、大众、福特等一众老牌劲旅,荣登榜首!

在17项关键评分指标中,比亚迪有10项都位列前三。

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胜利,更是消费者对其产品和服务的高度认可。

再来看一组数据,更直观。

在巴西,每售出10辆纯电动汽车,就有8辆来自比亚迪!

2025年前五个月,比亚迪在巴西的销量已经突破3.9万辆,其中纯电车型占据了高达92.16%的市场份额,插电混动车型也达到了35.8%。

巴西媒体的调查更是直接点明:比亚迪,已成为巴西人心中最鲜明的电动汽车品牌。

这几乎是一种“统治级”的表现,让人不得不佩服。

卢拉盛赞!福特败走巴西,中国车企带来新尊严-有驾

这股中国力量,远不止比亚迪一家。

广汽集团,大手笔投入13亿美元,启动了“巴西行动”计划,构建起“研发+制造+渠道”的全链条生态。

他们的目标是,到2026年第四季度,在戈亚斯州投产新能源工厂,并以此为基点,辐射整个拉美市场。

奇瑞汽车,则以成本控制和深度本地化为核心策略,其巴西工厂的本地化率已高达65%,通过规避30%的进口关税,不仅降低了成本,还直接创造了超过2000个本地就业岗位。

长城汽车也紧随其后,巴西工厂的规划产能将逐步从5万辆提升至10万辆,同样瞄准着整个拉美市场。

卢拉盛赞!福特败走巴西,中国车企带来新尊严-有驾

为何巴西会成为中国车企如此青睐的沃土?

这背后,是多重因素的精准契合。

巴西汽车市场长期以来以燃油车和灵活燃料车为主导,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不足4%,与全球主要市场相比,存在巨大的增长潜力。

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电动化变革,巴西迫切需要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资本来激活其本土产业。

而中国车企,恰恰拥有成熟的电动化经验、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以及适应新兴市场的灵活产品策略。

这种“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模式,正在巴西上演。

除了市场需求,巴西还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毗邻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的“锂三角”,掌控着全球60%的锂矿储量,这是制造动力电池的关键原料。

巴西7491公里的漫长海岸线和完善的深水港体系,使其能够便捷地辐射欧美市场。

更重要的是,作为南方共同市场的成员国,在巴西生产并达到40%的本地化率,即可免税出口至阿根廷、乌拉圭等邻国,这无疑为车企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再加上巴西拥有庞大且经验丰富的汽车产业工人队伍,以及政府对制造业和新能源投资的积极态度,这一切都为中国车企的到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我们再回到巴西总统卢拉。

这位出身贫寒、曾是金属工人的领袖,其执政理念始终围绕着“改善底层民生”。

在巴西,约3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

卢拉新任期(2023年起)的核心目标,更是明确指向“减少贫困、创造就业、推动包容性增长”。

那么,中国车企何以成为巴西人民“尊严”的象征?

答案或许很简单。

当福特等传统欧美巨头选择“撤离”,留下一片经营的困境,中国车企却选择“扎根”。

它们不仅带来了就业机会,更通过深度布局的产业链,为巴西在全球汽车市场赢得了一席之地。

它们用切实的行动,鼓起了巴西劳动者的钱袋,为这个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希望。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国车企用不断创新的新能源技术,正在悄然改写着一个多世纪以来由西方企业主导的产业规则。

这,不正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生动写照吗?

这股力量,正以不可阻挡之势,重塑着巴西乃至全球的汽车版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