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骂桩少了!高速充电的死局,藏在一个叫“潮汐陷阱”的商业模

魔幻,太魔幻了。

每年长假,高速公路都会上演两场史诗级灾难片,一场叫《堵到天荒地老》,另一场叫《电动爹要续命》。前者是物理层面的位移停止,后者是精神层面的电量焦虑,两者叠加,恭喜你,触发了假期出行的隐藏地狱副本。

社交媒体上,新能源车主们的哀嚎汇成了一条赛博长河。排队叫号,一个本该出现在银行或者网红餐厅的词,硬生生被挪到了高速服务区。49号,60号,一排就是三四个小时,充电一小时。这时间,够隔壁油车司机加满油,吃碗泡面,再刷三集短剧,然后拍拍屁股绝尘而去,留给你一个潇洒的背影和一鼻子尾气。

很多人都在骂,骂基建不行,骂车企画饼,骂国家电网不给力。

但骂归骂,情绪发泄完了,咱们得聊点实在的。为什么节假日高速充电,就是个死结?

这事儿的核心,不是技术问题,甚至不是基建数量的绝对问题,而是一个极其残酷的商业逻辑问题,一个典型的“潮汐陷阱”。

什么叫“潮汐陷阱”?

就像海边的潮水,涨潮时人山人海,退潮后空无一人。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就是这片沙滩。一年365天,可能只有国庆、春节这十几天,它是“涨潮”状态,充电桩前车水马龙,堪比一线城市核心商圈。

而剩下的350多天呢?它就是“退潮”后的荒凉沙滩,充电桩孤零零地立在那儿,一天可能都等不来几辆车。

现在,你来当这个老板,让你来投建充电桩。

你面临一个灵魂拷问:你的建设容量,是按照那十几天的峰值需求来建,还是按照那350多天的日常需求来建?

按照峰值来建?好,一个服务区给你配上三五十个快充桩,保证国庆返乡的兄弟们即插即用,跟加油一样丝滑。听起来很美好,但成本呢?一个120kW的快充桩,设备加施工安装,没个十几万下不来,这还不算后续的维护和电容增容费用。你投个几百万进去,就为了每年伺候十几天的上帝?

别再骂桩少了!高速充电的死局,藏在一个叫“潮汐陷阱”的商业模-有驾

剩下350多天,这些昂贵的设备就杵在那儿晒太阳,折旧哗哗地流,电费还得照交。这生意模式,就像在撒哈拉沙漠里开个泳池派对,一年就热闹那两天,剩下363天,老板自己进去泡澡都嫌浪费水。这种投资回报率,别说资本看了会流泪,就是慈善家来了都得先问问自家余粮够不够。

那按照日常需求来建呢?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现状。一个服务区,稀稀拉拉给你配四到八个充电口,平时绝对够用,甚至还有富余。运营商一算账,嗯,勉强能回本,小亏也能忍,毕竟这是个战略布局。可一到节假日,这点运力瞬间被汹涌而来的电车大军击穿,排队几小时就成了必然。

车主很痛苦。运营商很委屈。车企很尴尬。

那问题出在哪?

问题出在,物理和数学,不相信PPT和发布会上的眼泪。

别再骂桩少了!高速充电的死局,藏在一个叫“潮汐陷阱”的商业模-有驾

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局里的四个玩家:平台(服务区、电网)、公司(车企)、用户(车主)、监管(国家)。

别再骂桩少了!高速充电的死局,藏在一个叫“潮汐陷阱”的商业模-有驾

用户(车主):最惨的一方。他们用真金白银支持了新能源,结果在最需要远行的场景下,被“续航”这根软肋狠狠地捅了一刀。排队4小时,充电1小时,感觉自己不是在开车,是在参加一场行为艺术,主题叫《我和我的电动爹》。他们的诉求很简单:我要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充电。

平台方(服务区、电网):最拧巴的一方。他们不是不想多建,是真的不赚钱。高速服务区寸土寸金,与其把宝贵的场地拿去建一堆常年闲置的充电桩,还不如多开个小卖部卖烤肠和泡面,那才是稳赚不赔的现金牛。电网也头疼,这种瞬间的、极端的峰值负荷,对区域电网的冲击是巨大的,为了这几天的高峰去搞电网扩容,同样是一笔经济上极不划算的买卖。

公司(车企):最尴尬的一方。卖车的时候吹“充电5分钟,续航两百里”,结果用户一上高速就被现实打回原形。这直接影响品牌口碑和潜在用户的购买决策。但让他们自己去大规模投建高速充电桩?更不现实。这不是他们的主业,而且是典型的重资产、慢回报的“瞎积薄发”模式,上市公司财报第一个不答应。

监管(国家):站在大气层,看得最远,也最着急。推广新能源车是国策,关系到能源安全和产业升级。高速充电这个“最后一公里”的体验问题,已经成了阻碍电车全面替代油车的巨大障碍。所以监管必须出手,又补贴又给政策,逼着平台方去搞建设。

看明白没?这是一个典型的多方利益博弈死局。

用户要体验,平台要利润,车企要口碑,监管要战略。但要满足用户的体验,平台就得亏本;平台想赚钱,用户的体验就得牺牲。车企和监管在中间和稀泥,试图找到一个平衡点。

所谓的专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比如移动充电舱、充电机器人。

移动充电宝?充电机器人?听着都挺性感。

但成本谁出?

最后还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电费给你干到天上去。现在一度电加服务费一块多两块,到时候给你涨到五块六块,你充还是不充?用高价来筛选用户,听起来很市场经济,但对于那些被“骗”上新能源这条船的普通家庭来说,这无异于背刺。

说到底,这种公共属性极强、但商业回报极差的基础设施,单纯依靠市场化运营,必然会陷入这种“快种快收”逻辑失灵的困境。想让资本像做社区团购一样冲进来烧钱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事儿没有网络效应,也形成不了垄断。

长远来看,解决方案无非三条路,条条都得有人流血。

一是技术突破,比如电池技术革命,充电跟加油一样快,或者换电网络大规模铺开。但这需要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

二是商业模式创新。服务区不能只靠充电赚钱,得把充电桩当成流量入口,靠餐饮、购物、广告这些增值服务把亏损补回来。等于说,把充电桩的成本,摊到你吃的那碗泡面和买的那根烤肠上。这种“喂到嘴里”的服务模式,考验的是运营商的精细化运营能力。

别再骂桩少了!高速充电的死局,藏在一个叫“潮汐陷阱”的商业模-有驾

三是政府下场。直接把高速充电网络当成和铁路、公路一样的公共基础设施,国家队牵头,不以短期盈利为目的,强行建设。所谓的补贴和政策扶持,本质上就是一场全民众筹,请一小部分人先开上长途电车。大家一起凑份子,但上桌吃饭的就那么几个,其他人负责感动。

所以,别再简单地抱怨了。你每一次在高速服务区的漫长等待,背后都是商业逻辑和公共利益的一次惨烈碰撞。

别再骂桩少了!高速充电的死局,藏在一个叫“潮汐陷阱”的商业模-有驾

这就像一份体检报告,数据非常难看,P都P不掉。它冷酷地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任何一个试图改变世界的宏大叙事,最终都必须面对一个最朴素的问题——

谁来买单?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