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士917川西890公里实测:41%热效率增程器配华为鸿蒙4.0,46.8万起售价背后的军工密码
45度陡坡,车轮打滑那一瞬间,我能清晰地感受到MATS系统在0.8秒内完成了什么——后桥差速器锁止,前后轴扭矩瞬间调整至70:30,电机输出曲线重新分配。这不是什么玄学,而是12个超声波雷达、4个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在毫秒级的协同计算。
独库公路那次经历让我重新审视了这台猛士917。表面是硬派越野,内核却是另一套逻辑。
890公里续航测试的意外发现
川西那趟长途,满油满电出发,60%高速+40%城市的混合路况,到达目的地时表显还有一格电。6.2L的综合油耗,这个数据放在增程车型里算是克制的。
那台1.5T增程器,41%的热效率看似平常,实际表现却让人琢磨。宁德时代的三元锂电池包,11kW对外放电功率,在阿拉善的夜晚支撑起电烤炉和投影仪,倒是比预想中实用。
有个细节值得玩味——这套电控逻辑与某家公司的DriveONE平台存在协同优化的痕迹,尤其在能量回收和动力分配策略上。
军转民技术的现实映射
960MPa高强度钢纵梁,30000N·m/deg抗扭刚度,这些数据背后是EQ2050军用平台的技术沉淀。前后双叉臂独立悬挂配CDC电磁减振器,在戈壁滩连续颠簸路段,车身晃动幅度比传统钢板弹簧结构降低了40%。
IP68防护等级的电池包,6mm铝合金护板,50焦耳抗冲击能力——这些参数的制定标准显然不是为了城市代步。
三把电控差速锁的响应逻辑更是如此。交叉轴脱困时,系统在0.8秒内识别单轮悬空状态,随即将100%扭矩转移至有附着力的车轮。前后轴扭矩分配范围10:90至90:10,支持毫秒级动态调整。
鸿蒙4.0的越野化改造
麒麟A2芯片驱动的车机系统,搭载了鸿蒙4.0。这套系统在越野场景下的表现,确实超出了传统硬派车型的想象边界。
“越野导航”模块显示坡度角、海拔变化、涉水深度预警,数据源自高德定制图层与车载IMU的融合计算。语音助手在颠簸环境下98.7%的唤醒率,意味着搓板路上的指令识别不再是问题。
手机、手表、智能家居的无缝流转,在家中通过手表启动车辆预热,到达车库时空调已调至设定温度——这种场景在越野圈还是新鲜事物。
联合建店模式的商业逻辑
武汉光谷的联合体验中心采用“前店后场”布局,前区展示产品,后区配置30度坡道和涉水池。销售人员需要同时通过产品认证和智驾培训,确保能够解释智能越野与生态互联的协同机制。
首店单月交付87台,35岁以下客户占比61%。这个年龄结构反映出硬派越野市场的某种变化趋势。
23个城市的试点布局,规避了传统越野品牌依赖4S店的重资产路径。这种渠道创新的效果如何,还需要更长时间的验证。
用户画像的微妙变化
企业主占比42%,IT/金融从业者占28%,平均年龄36.7岁,68%用户年收入超80万元。购车用途中“周末越野+城市通勤”占比74%。
有个数据挺有意思——32%用户表示某家科技公司的品牌背书是决策关键因素。这个比例说明了什么,见仁见智。
川西环线、阿拉善、独库公路,这些经典越野路线依然是用户最关注的使用场景。续航可靠性、越野通过性、智能座舱,分别有91%、87%、79%的用户提及。
竞争格局中的差异化卡位
涉水深度900mm,接近角45度,0-50km/h加速3.8秒,这些硬指标在同级别中确实有一定优势。但在豪华配置层面,比如空气悬架、座椅按摩等,还有提升空间。
46.8-63.8万元的价格区间,处于某些竞品的夹缝之中。这种定位策略既避开了价格战,又给产品留出了足够的毛利空间。
73%潜在客户认为“兼顾硬派与智能”是其选择理由,这个反馈或许反映了市场需求的某种转向。
OTA能力的长期价值
整车FOTA已推送3次重大更新,V2.1版本新增的“越野轨迹回溯”功能,可记录并自动循迹返回起点。2026年Q1计划上线的ADS越野增强包,将利用激光雷达识别前方30米内坑洼并自动调整悬挂阻尼。
800V高压快充,10%-80%充电时间28分钟,兼容第三方充电桩比例98.5%。增程器停车状态下1小时补电30kWh,配合太阳能车顶日均发电1.2kWh,在青海无人区实现了7天离网生存。
这种持续进化的能力,可能比初始配置更重要。
模糊地带的合作逻辑
猛士917到底是谁的作品?这个问题本身就带有时代局限性。
在智能化重新定义汽车产业的当下,单一品牌独自完成所有技术环节已经不现实。军工的硬实力,科技公司的软实力,加上对细分市场的精准理解,这种组合拳的效果正在市场上得到验证。
赵安履新销售公司总经理后推行的“三圈层”用户运营策略,9月订单环比增长53%,女性车主占比从12%升至21%。这些数据背后的逻辑,值得同行业深思。
某种意义上,猛士917不仅仅是一款产品,更像是一次跨界合作的样本。至于这种模式能否复制,市场会给出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