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的根源,不是战略调整,也不是品牌调性问题,而是三个字:卖不动。保时捷今年前七个月在华销量下滑28%,已连续四年下跌;玛莎拉蒂去年销量腰斩,今年仍在下滑。车展动辄数百万投入,对销量下滑的品牌而言,已不是品牌建设,而是无效烧钱。企业不傻,钱包最诚实——不来的背后,是市场现实的倒逼。
过去,豪车卖的是符号。BBA是中产的毕业证,保时捷是富人的身份证。人们为身份认同买单,为社交资本掏钱。发动机的声浪、真皮座椅的手感、百年品牌的光环,构成了消费信仰。车是工具,更是地位的延伸。
但新一代消费者成长于数字时代。他们不关心V8的轰鸣,而在意车机是否卡顿;不迷恋赛道圈速,却追问智驾能否避让外卖小哥;不在乎品牌历史,只想知道OTA多久升级一次。对他们来说,豪华不再是“标”,而是“体验”——是算力、是交互、是智能座舱能不能K歌看电影。
传统豪华品牌的短板,恰恰在这里。它们的电动化多是“油改电”,智能化滞后,车机迟缓,语音呆板,导航陈旧。而中国新能源品牌,正用“冰箱彩电大沙发”+激光雷达+高阶智驾,重新定义豪华。理想L9、蔚来ET7、小米SU7,用科技感和体验感,蚕食着百万豪车的市场。
更关键的是,技术平权让豪华不再稀缺。十年前,十几万的车内饰是硬塑料,加速慢,空间小;如今,七八万的元UP,质感不输当年的合资高配。二十万的新能源车,智能、舒适、性能全面对标百万燃油豪车。当体验差距消失,消费者自然会问:多花几十万,到底买什么?
豪车的社交属性也在衰减。中国社会进入陌生人时代,阶层流动加快。农村熟人圈瓦解,城市中没人关心你开什么车。真正的富人无需炫耀,而炫耀者往往是新贵或未成熟的富二代。新能源车崛起,既打破了豪车的技术垄断,也瓦解了其身份壁垒。
这不仅是产品竞争,更是时代更替。传统豪华品牌是工业时代的王者,而中国新势力是数字时代的先锋。它们在成都车展的缺席,不是傲慢,而是怯战——不敢与智能新贵同台对比,怕暴露智能化落后、体验落后的真相。
趋势已经清晰:第一,汽车定义权正从欧美转向中国;第二,品牌价值从“血统”转向“科技”;第三,全球汽车创新中心正在东移。外资豪华品牌面临选择:要么放下身段,全力投入电动化与智能化;要么退守小众,沦为少数人收藏的“古典艺术品”。
但汽车终究是大众消费品,不是古董。失去主流市场,再辉煌的品牌也将成为空中楼阁。豪车没有消失,只是转移——从百万燃油车,下沉到二十万级的智能电动车。这是“一鲸落,万物生”的过程。
成都车展的冷清展台,宣告一个时代的落幕。旧王者退场,新挑战者登台。这不是惋惜,而是必然。商业从不温情,只认进化。谁掌握体验,谁定义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