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安徽那台ID.EVO的准量产车款,算是落了地儿,贝瑞德那叫一个眉飞色舞,在社交媒体上吆喝,说是比原定的时间表还提溜了几礼拜。
这听着像是个喜讯,可我总觉得,这味儿,有点不对劲儿。
不对劲在哪儿?
您寻思寻思,现如今,车企们恨不得一天捣鼓出一个新花样,各种发布会、概念车,简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可大众这回,又是“扎根中华,服务中华”,又是“血统纯正的大众范儿”,话里话外,透着一股…嗯…既想巴结你,又有点端着架子的意思。
咱先掰扯掰扯这句“扎根中华,服务中华”。
这话听着熨帖,说白了,还不是惦记着在中国这块肥肉上多啃几口嘛。
如今中国新能源车市卷成啥样了?
比亚迪、蔚来、小鹏,哪个是善茬儿?
大众想靠一款“特供版”车型突围,这算盘,恐怕没那么容易拨弄。
有人说,大众好歹也是百年老店,技术沉淀深厚,牌子也响当当。
这话不假,但要命的是,如今消费者买车,可不单单是瞅牌子。
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续航能力,哪个环节掉链子都不行。
而这些,恰恰是那些老牌车企的软肋。
瞅瞅那些造车新势力,恨不得把压箱底的黑科技都抖搂出来,就是要让你感觉“未来已来”。
大众呢?
ID.EVO概念车看着挺抓眼球,但量产版到底能留下几分真本事,还真不好说。
再说说那个“血统纯正的大众范儿”。
这话就更有嚼头了。
大众范儿是啥?
结实耐用?
或许吧。
可在新能源的牌桌上,玩家们更看重的是推陈出新和用户体验。
要是ID.EVO只是个换了马甲的“油改电”,那恐怕很难挠到消费者的痒处。
更往深里琢磨,大众在中国市场,一直扮演着一个颇为微妙的。
一方面,它带来了先进的工艺和管理经验,助推了中国汽车工业的进步。
另一方面,它也长久把持着市场的主导权,在某种程度上也掣肘了自主品牌的崛起。
眼下,新能源的东风吹来,自主品牌总算有了超车的机会。
大众赶在这个节骨眼上推出“扎根中华,服务中华”的车型,到底是诚心诚意地想在华夏大地扎根,还是仅仅是想守住自己的那片自留地?
当然,咱也不能简单粗暴地把大众当成“坏人”。
毕竟,商场如战场,你来我往是常态。
大众推出新车型,也是为了顺应市场的大势所趋。
只是,在打量这些“舶来品”的时候,咱也得擦亮眼睛,别被那些花团锦簇的辞藻迷了心窍。
有趣的是,贝瑞德还特意强调要“严苛而充分的测试,精雕细琢每个细节”。
这话听着掷地有声,可问题是,现在有多少车企把心思扑在了营销和推广上,真正肯花气力打磨产品的,又能找出几个呢?
单从ID.EVO提前下线这事儿来看,就隐隐透着一股“赶工期”的味道。
当然,提前交卷是好事,但要是为了赶进度而牺牲了品质,那可就得不偿失,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所以,大众安徽的ID.EVO下线,与其说是立了个牌坊,不如说是迎来了一次大考。
考的是大众的诚意,考的是大众的技术底力,也考的是中国消费者的眼力。
想起了前些年挂在嘴边的“匠心”,现在好像鲜有人再念叨了。
可我觉得,甭管时代怎么变迁,潜心做好产品,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要是大众能把ID.EVO真正打造成一款扛鼎之作,那“扎根中华,服务中华”这句口号,才更具有说服力。
末了,再回到最初的问题,为啥总觉得这事儿有点不对味?
或许是因为,咱早就过了那个逢“洋品牌”必舔的年代。
我们更期盼的是,真正能为中国消费者着想,真正能助推中国汽车工业扶摇直上的企业。
而不仅仅是,跑来中国“掘金”的过路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