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G7增程版430公里纯电续航碾压理想L8,何小鹏这步棋下对了还是被市场逼到墙角?
去年冬天在张家口服务区,我亲眼看着一位理想L8车主排了40分钟队才充上电,旁边的燃油车三分钟加满油就走了。那位车主下车抽烟时说了句话:“要是纯电续航能到400公里以上,我根本不用在这儿受罪。”小鹏似乎听到了这种抱怨——G7增程版纯电跑430公里,比理想L8多出150公里,这数字摆在那儿,有点意思。
从纯电到增程,转得有点快
何小鹏之前在发布会上的表态还记得吗?纯电才是正道,增程是过渡方案。结果不到一年,鲲鹏电动体系发布,五款增程车型排上日程。外界说这是打脸,我看更像是看清了形势——理想和问界去年销量蹿得飞快,MONA M03虽然走量但利润薄,不转型可能真要出问题。
这次小鹏玩的策略跟别人不太一样。G7增程版基于800V高压平台,配5C超充技术,12分钟从10%充到80%。这套东西本来是给纯电车准备的,现在直接搬到增程车上,技术成本分摊了,差异化优势也出来了。城里通勤用电,高速长途用油,纯电430公里覆盖一周通勤绰绰有余,加上增程器综合续航能到1400公里。
1.5T增程器,噪音能不能控制住是关键
增程系统用的东安动力1.5T涡轮增压发动机,只负责发电不驱动车轮,热效率据说能到40%,百公里油耗5.2升。这台机器之前在问界M9上用过,稳定性应该问题不大。不过增程车有个老毛病——发动机启动那一瞬间的震动和噪音,能不能处理好直接影响体验。小鹏说用了混合碳化硅同轴电驱技术改善NVH,实际效果如何,可能要等首批车主反馈了。
电池这块用的宁德时代骁遥增混电池,充电效率提升300%,循环寿命2000次后容量保持率还能在80%以上。这个参数放在增程车里算挺扎实的,毕竟电池衰减是很多人担心的问题。
G01和P7+增程版,价格可能是破局关键
小鹏首款增程SUV G01,车长5100mm,轴距3000mm,六座布局对标理想L8。L8现在起售价32万,问界M8要35万,G01如果能把价格压到25-30万,加上430公里纯电续航的优势,可能会抢走不少订单。第三排空间据说做了优化,不再是那种“应急座”设定,这对家庭用户吸引力不小。
P7+增程版更激进,预计起售价可能下探到16万区间。搭载三颗图灵芯片,算力2250TOPS,支持XNGP全场景辅助驾驶。这个价位配这套智能驾驶系统,对比亚迪汉DM-i和Model 3可能会形成一定压力。当然,低价策略也有隐患——产能跟不上交付延迟,之前G6和M03都栽过跟头,用户流失的教训还历历在目。
北方用户和下沉市场,或许是突破口
跑过东北的朋友都知道,纯电车冬天续航打六折是常态,开着暖风心里都发虚。增程车在这种场景下优势明显——电池够用就用电,不够就烧油,不用担心半路趴窝。小鹏这次推增程,很大程度上就是盯着北方市场和家庭唯一用车群体。
下沉市场对增程的接受度也更高。县城乡镇充电桩少,但加油站到处都是,增程车没有里程焦虑。小鹏如果能把价格做下来,渠道再往三四线城市铺一铺,可能会打开新局面。
理想和问界的品牌壁垒,不是那么好突破的
增程这条赛道,理想深耕了好几年,问界背靠华为也积累了口碑。小鹏作为后来者,技术参数再好看,要让消费者相信“我们也会做增程”,需要时间验证。尤其是可靠性和售后服务,这些东西不是发布会上说说就能解决的。
而且增程技术本身就是个过渡方案,充电网络越完善,增程的价值就越低。小鹏现在押注增程,某种程度上是在赌这个过渡期还能持续几年。如果充电基建推进比预期快,增程车的市场空间可能会迅速收窄。
430公里背后的算盘
小鹏这次转向增程,表面看是产品策略调整,往深了说是对市场现实的妥协。纯电技术上的积累没有白费,800V和5C超充移植到增程车上,既降低了研发成本,又形成了差异化。价格打下来,续航优势摆出来,能不能撬动理想和问界的基本盘,可能要看G01和P7+增程版的实际销量了。
市场在变得越来越务实。那些只会讲故事不解决问题的产品,日子可能会越来越难过。小鹏这次能不能靠增程翻身,咱们看数据说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