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欧洲受关注,技术创新成优势,品牌认知仍是挑战

大家现在是不是经常能在新闻里看到中国汽车“打出国门”的消息?说实话,我头几年也没太当回事,觉得就是出去露脸,能卖多少两说着呢。但前两天看了慕尼黑车展的视频,我是真有点被震了。你能想象吗?中国汽车在德国,居然闹出这么大动静,连一向“高冷”的德国人都像发现宝贝似的围着咱的车转悠,嘴里一个劲儿夸“incredible”,那场面我要没看视频,真不信。

其实咱都知道,慕尼黑车展是汽车界的超级大场面。过去基本都是奔驰、宝马、大众这些德国本土老牌,还有日本、美国的大牌子撑场。中国车顶多就放角落里,给人意思一下。这回完全不一样,中国车企的展台前人满为患,不是那种“看个稀奇”的场面,而是扑面而来的认真劲。有德国记者说:“中国汽车刷新了我们的认知。”你说这话搁十年前,根本没法信。

我琢磨着,外头看热闹,咱得问一句:中国汽车为啥能杀进德国核心地段,赢得这帮“老资格汽车人”的认可?这里边到底靠的是什么?是价格战,还是有什么底气?

中国汽车欧洲受关注,技术创新成优势,品牌认知仍是挑战-有驾

先说个现实话——中国车强在哪?现在咱国产车最大的优势,除了价格,更是智能化和新能源技术。我给你讲个细节,有个德国大爷试了中国展台上的自动泊车。他本来还一副“你们行吗”的样子,等亲眼看见那车自己滴溜溜就停好了,脸上真是有点挂不住,撂下句:“竟然比我家的宝马还先进。”这可不是场面话。你要知道,在德国人的心里,汽车就是他们的“脸面”,但现在他们不得不承认,中国造出来的车已经能跟世界一流掰手腕了。

你说这是咋做到的?有人老说“中国车就是抄”,这说法现在真得改一改。咱四五年前普遍还是边学边做,谁也没少吃亏。一台车做出来不是门缝里进风就是电路板出毛病,连修车师傅都头疼。可咱中国这些研发工程师啊,就是不服输。别人做出来的,咱拆开一辆一辆对照着琢磨,能学的都学,不能学也去创新,比如说现在热炒的智能座舱、语音交互、电池快充、自主芯片,都不是外头直接搬来的。你看吉利、比亚迪、蔚来,现在谁家的高端车型没自个儿的“杀手锏”?这背后是一群小年轻硬是熬出来的。

中国汽车欧洲受关注,技术创新成优势,品牌认知仍是挑战-有驾

再说电车。现在中国电池技术全球都得认,一个宁德时代,把韩日欧美都卷得直喘气。咱做电动车不是为便宜,而是真的敢把研发钱砸进去,充电五分钟,续航几百公里,这种能力德国人真看傻了。你甭看欧洲宣传环保搞了半天,真要论起智能化和节能,中国方案现在领着这趟风气。

问题又来了—中国车厉害是厉害,为啥以前出不了海,现在却能吸引欧洲“倒戈”?其实说白了,之前中国汽车走出去,最大挑战就是名声。国外买家对中国车最常见的偏见是什么?就是“便宜货、山寨多”。我记得五六年前有老外说:“买中国车不如买二手日本车。”咱还真没法反驳。可这几年不一样,疫情那几年欧洲产能掉了,咱中国这些车一船一船出港,大家试了以后发现:便宜,而且不坏,还有好多高端配置,欧美本地要多掏好几万。慢慢市场认知扭过来了,现在欧洲年轻人买电车,有两成就看中国牌子。

但话说回来,有人问:“中国汽车这波出海,是能像耐克、三星那样杀成世界大品牌吗?”老实讲,这事还真得一分为二去看。

第一,挑战很大。规矩规定太多了,每一个国家的环保标、碰撞测试、安全条例都不一样,而且国外本地厂商可不是吃干饭的。尤其在高端品牌市场,德国人、美国人都护着自家工业,政策鼓励本国消费。比如法国直接规定优先支持本国车,日本那边根本不让你进入核心供应链。你真要打进欧洲主流市场,每一辆车都得重新设计、重新测试,光是认证成本就得把刚赚的钱再搭进去一半。

第二,品牌短板最大。咱们的技术上去了,但用户认知还没完全跟得上。即使价便宜、技术好,德国老头儿还是会问一句“你这中国车可靠吗?”你得不断推翻这层玻璃墙,这得靠实打实的售后和时间来慢慢磨出来。以前咱造一台车就是为了“卖出去”,现在中国车企都知道了,你想做欧洲市场,得像下象棋一样,把用户服务、网点建设、口碑维护印在骨子里。

可是危机也是机会,在我看来,现在正是中国汽车能反超的绝佳窗口。为啥呢?老外这两年受能源问题折腾,出行成本猛涨,这下全世界都需要便宜好用、还得跟环保搭上边的新能源车。咱中国车刚好押在这个大风口上。你看比亚迪、MG(已经成了中国企业名下了),不光把价格打下来了,连科技配置都卷到老外崩溃。老外买一辆相同价位的欧洲车,还未必能有中国车一半的智能化体验。

这里我问一句,如果未来你的车能在欧洲街头大批量出现,觉得是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可别小瞧这步棋。老外以前看不起中国制造,现在都在研究“为什么中国电车能跑在前头?”这不已经变天了吗?

让我再畅想下,未来中国汽车要怎么走?首先得继续狠抓技术。你比如说自动驾驶、可回收电池、车路协同,谁玩得转谁才有话语权,你指望德系、日系,人家老底子厚但包袱大,像中国新势力这种“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一边开拓东南亚,一边转身进军欧美,劲头足着呢。

再有一点我们不能忽略:文化自信。以前老说“抄外面的”,现在中国车应该趁热打铁,做出自己的风格。你别的不说,蔚来的车内空间、比亚迪的混动、长城的造型设计,这些特点慢慢聚成中国车的独特气质。正如欧洲人喜欢红酒、日本人喜欢小巧,中国车以后要让世界记住“中国制造啥样”,不是仅仅因为省钱,而是真有点东西在里边。

中国汽车欧洲受关注,技术创新成优势,品牌认知仍是挑战-有驾

最后,大家可能还关心一件事,中国车在国外真能变成主流吗?我的看法是,短期内会有很大的冲击和竞争,长期一定会占一席之地。信心是靠硬实力拼出来的。现在不少海外用户主动在网上安利中国电车,甚至也有本地媒体改变说法,这体面不是别人施舍的,是咱人民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

说得直白点,咱谁都别妄自菲薄。今天中国汽车能在慕尼黑收获这么多关注,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蛋糕,是一群又一群技术员、工人、设计师、销售员甚至海外留学生合起来点滴干出来的。以后走出去其实不是炫耀,是正常——中国人能造好车,有胆量跟全世界掰手腕,那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惊讶去吧!

中国汽车欧洲受关注,技术创新成优势,品牌认知仍是挑战-有驾
中国汽车欧洲受关注,技术创新成优势,品牌认知仍是挑战-有驾

你怎么看?身边有没能代表中国力量的国产车?你觉得未来中国车能不能真成欧美主流、成为全球新一代标准?欢迎留言砸场子,我们下次接着聊聊,咱中国汽车到底还能在国际舞台闹出多少动静!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