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上出门,刚把车开出社区,就遇到邻居李叔,他摆弄着那台老款燃油车,还坚持开这个?环保多好啊。我笑了,心里还琢磨着,大家对燃油车的坚持,真不是一句空话。
去年,我翻了下统计:今年上半年,新能源车销量大约690万,估算(样本少),同比涨了40%以上,可燃油车也没怎么输:546万,微降1.8%。好像市场份额还在接近50%,这两者的平衡让人吃惊,尤其是当你每次去看车展,新能源一片绿色海洋。
有人问我:燃油车不是快被淘汰了吗?这问题我也经常想,就算数据喷得再猛,也不能忽视一些微妙的生活细节。比如那个不装充电桩的小区,估算只有20户,真心没法装充电桩,邻居张爷就说:我每天出门开油车,方便得很,复杂的充电什么的,懒得折腾。这懒得折腾其实就是一段真实写照。
我知道,很多人还在坚持燃油车,是因为基础设施还不够。充电桩缺口估算至少在1249万(估算,样本偏少),尤其在老旧小区,电网改造难度大、停车位紧张、偏远地区充电站稀少。这些问题,按理说以后会变得更好,但短期内,仍然是卡在那里的大问题。
这让我想起一个场景,就像修房子:你买了块地,怎么建房子,得考虑水电门路。这基础不打好,再漂亮的外表也撑不长。可能很多人还怀疑:未来充电桩会像现在的手机充电器一样普及吗?我觉得,这可能会是个长跑,技术成熟 + 政策推动,或许得十年、十五年,有点像当年市面上户外公用电话逐步被手机取代的节奏。
就算如此,燃油车的抗争也不是没有理由。在某些地区、某些价位段,燃油车依然占优势。北方地区市场份额达到了62%以上。而南方、江浙、广东,新能源车就表现得像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不同地区的惯和基础设施,造成了不同的偏好。
说到这,我突然想一个问题:未来的市场会不会像餐厅那样,菜单上永远都有燃油+电动+混动三碟子,消费者点单各取所需?比例估算(体感)大概会是35%燃油,65%新能源,也许还会逐渐向多元融合发展。这个未来,我自己都还没完全信服。
还记得去年一个朋友,销售经理,他告诉我:很多年轻客户其实还是看重便利,续航过了400公里,基本够用。我正考虑怎么描述续航与实际用车的关系,突然想到:一辆油车,心算每百公里油耗在6升左右,平均每升7元,百公里油费得42块。假设油箱容量50升,满油能跑约800公里,百公里油耗和成本还说得过去。而新能源车,起码要算电费:家庭用电平均每度电约0.6元,续航400km需要估算(样本少)约50度电,百公里20度,电费大概12块,是油车的一半还多。这个嘴巴算其实告诉我:油车百公里油费的成本还挺高,但比起充电桩不齐全,还真挺方便。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图,里面那辆老款燃油车变成了记忆点,对比新一代插混车的简易操作和静音体验。一圈转下来,感觉技术也在赶速度。燃油车不停进步,混动技术越来越成熟,比如一些车型已经能实现油电互补,油耗压得更低了。
我还在想: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买车最关心的还不是这些技术数据,而是用得顺不顺手。比如我那个修理工,他说:油车多省心,没动静也不用担心电池十年了。这也挺有意思的。实际上,很多人还是在用生活的最原始逻辑做选择:你方便用,我就选你。
我觉得,发展到汽车市场的变化也不像想象中那么激烈。即使新能源爆发式增长,燃油车也会维持一段时间。毕竟,能在哪儿就在哪儿,这种根深蒂固的惯,不是三五年可以改变的。
说到这里,又想问:你觉得,消费者真正关心的,究竟还是车的便利性,还是未来的环保?或者他们根本没太多在意,只要车便宜,够用就行?我心里其实觉得,这个问题还挺复杂的。不然,刚出门我那邻居李叔,也不会一直开他那台古董燃油车。
也许未来十年,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就像老式手机和智能手机,那样共存、互补,一边拼配,一边等待下一轮变革。到哪个会占领市场C位,我也还没摸清楚。
或者,这点细节能不能告诉我:你用车,最看重的是什么?是不是那辆车载你走南闯北的可靠感?还是那股换新车的新鲜感?这种随意的心思,说不定正是市场未来的一个微妙风向。
我就这么想的,没想过这些细节,或许答案,就藏在我们小时候自己随手拍摄的那张老照片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