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边不少同事都在聊问界M8纯电版上市的消息。37.8万元起步价,算不上便宜,但大家对这款新车还是挺感兴趣。可还没等大家讨论车辆配置和续航表现,网上就传出“问界M8”商标被申请无效的新闻。这事儿一出来,不少人心里犯嘀咕:一个好端端的新车型,还没大规模交付呢,就遇上了知识产权的小麻烦,这是不是国产品牌成长路上的必经之坎?
说实话,我作为一个普通上班族,对汽车行业的门道并不算太懂。但像这种商标纠纷,其实在各行各业都不稀奇。根据天眼查公开信息,“问界M8”这个名字早在2023年1月就被山东一家生活用品公司注册了,而且国际分类是医药类。这下问题来了,本来汽车和医药八竿子打不着,可偏偏因为名字撞车,现在正处于撤销/无效宣告申请审查阶段。
这让我想起前几年某知名奶茶品牌也闹过类似乌龙,有个小作坊抢先把名字注册了,人家连招牌都挂起来了,大品牌反倒得绕道走流程解决。有时候真觉得,这种事情看似离我们老百姓很远,其实细品一下,每个人日常生活里都有类似困扰——比如你刚想到个点子,还没实施,就发现别人已经占坑。
回到“问界M8”的事件本身,我能理解企业为啥要这么较真。一辆新车从研发到上市,光是宣传费用就是一笔大账,要是因为商标问题卡壳,那损失可不是几句抱怨能解决的。而且现在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近年来多次修订完善(如2023年新版强化恶意抢注惩戒),鼓励创新、保护原创成了主旋律。从政策层面来看,如果企业确有实际使用需求,被抢注者又没有实际经营行为,那通过法律途径申诉撤销其实也有章可循。
不过站在我们普通消费者角度,有时候会觉得这些争议其实更像产业链竞争的一环。毕竟谁都想早点把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占据先机。不只是汽车行业,现在很多科技、快消领域也频繁出现类似情况。一些中小企业甚至专门盯着热门词汇提前布局注册,只等“大鱼”上钩后谈条件,这种做法虽然合法但总让人感觉有点钻空子的味道。
再说回现实生活,我们买东西最关心的是品质和服务,很少有人去琢磨背后的商标归属权。但每当看到这些纠纷,总会忍不住联想到自己工作中的一些“小插曲”。比如办公室电脑软件突然不能用了,一查才知道版权过期;又或者某天楼下超市换招牌,说原来的名称涉及侵权……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其实都是社会规则不断完善过程中的缩影。
我个人觉得,对于国产品牌来说,与其花太多精力应付外部阻碍,不如专注提升自身实力。当然,该走法律程序的一定要坚持到底,这是维护公平秩序,也是给后来者提个醒——别以为擦边球永远踢得进,该来的规矩迟早都会落地生根。从产业链角度讲,这样的摩擦或许短期内带来一些波折,但长远看未尝不是一种推动力,让整个行业更加规范健康发展。
现在国家层面一直强调优化营商环境,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比如简化知识产权维权流程,加大对恶意抢注行为打击力度(参考国发〔2024〕15号文)。地方执行时,也开始建立快速响应机制,为企业提供咨询与援助。这些变化虽说不会立刻让所有矛盾烟消云散,但至少给创业者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只要你踏踏实实做产品,用心经营,总有人替你撑腰守护那份辛苦结晶。
最后不得不感慨一句:时代变了,好点子值钱,好名声更难得。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如果你的创意刚冒头就被‘截胡’,你会选择放弃还是坚持到底?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根据公开资料收集整理,不代表当事人及平台立场,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