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有没有发现,现在的车,比以前“聪明”多了?尤其是最近试了试比亚迪的座舱监测系统,说句实话,总觉得有点像小时候家里那个总叨叨你作业做完了没的家长。问题来了,咱真需要一辆车天天“盯”着我们吗?这玩意到底安心还是闹心?今天想说说我自己的一些看法,可能跟你们想的不太一样,但一句话,安全和自由,这事真得掂量掂量。
先说最主要的,比亚迪这个座舱监测功能,确实牛。以前的车最多是提醒你别忘了带钥匙、油快没了这些“基础服务”;现在的车,盯着你眼皮、嘴巴、脑袋,还能判断你是不是“精气神不足”或者“心思没在路上”,甚至连是不是拿手机接电话都看得一清二楚。别看监测的事多了,但咱心里那杆秤,真的舒服吗?
这里头最常被人拿出来说的,就是安全。你比如说疲劳驾驶提醒——你困了车都看出来,还跟你唠叨:“该休息了老铁!”你分神看手机,立马一个大提醒:“专心点,命要紧!”理论上讲,这确实是为咱好,毕竟多少交通事故是因为分神犯困,真要比冷冷的安全带提示音靠谱多了。可问题是,你觉得有多少人会被这提醒一遍遍唠叨到反而心烦,然后干脆“一键关掉”?“标配”变“摆设”的事,这年头还少吗?
再说分心驾驶和接电话提醒。得,连你小动作都瞅的明明白白,还是个“碎嘴”的副驾驶。你说,这算不算科技改变生活?还是科技把人都管得太死?有时候,咱蹭红灯回条信息,系统立刻冒出来一句,搞得跟犯事儿一样。咱们活这么大,难道还真要什么都交给机器“批准”?看着路上一水的低头族,我承认,技术限制确实能救不少命,问题是,“监督”能不能做得细致温暖点儿,别动不动“报警”吓得人一激灵,反而手心冒汗——车还开得好吗?
最让我有点提心吊胆的是隐私问题。你说这摄像头天天看着你,数据到底去哪儿了,是不是偷着上传给谁?什么“只在车内本地分析”这些说法,你敢百分百信吗?其实现在的“智能”,不是光靠芯片,是靠数据。我的脸、我家孩子的举动、甚至坐车的习惯,要是有一天自己都没留意就“飞”到哪家云服务器上,你觉得踏实吗?咱们天天为“信息泄露”怕得要死,结果自己带着摄像头满世界跑,这不矛盾吗?
不过,有一说一,部分功能是真有用。比如说咱们小时候看新闻,总有家长忙到糊涂,娃在车里睡着结果困在车里高温出事。现在系统能检测儿童遗留,发现后立马报警,甚至鸣笛闪灯。这事我是真支持,别说小孩,就是宠物也值一两个按钮来保命。但是,系统要是“太聪明”,一抱枕、一堆衣服,也给你来一轮警报,那谁受得了?身边不少朋友,最后宁愿全部关闭。
不是说比亚迪不应该搞这些创新,大方向上肯定是好事,毕竟咱们生活复杂了、城市大了、风险多了,“科技守护”越多越好。但问题在于,这套智能系统,不能光是炫酷,“为了创新而创新”最后成了“反人类”。实际情况,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开关、怎么设置;老年人更别说,光一个屏幕,半天都找不着哪里开功能,最后就扔那儿不用。说白了,一套折腾了两小时,最后没用不如没装。
那你说,这事有没有另一种可能?车厂能不能考虑考虑,更智能的“人性化”?比如给个简明的“模式选择”——年轻人爱科技你就全开,老爸老妈图清静你就智能过滤,遇到危急时刻才全力提醒,而不是一天24小时“线上巡逻”。技术牛X是牛X,别让用户感觉自己是机器人的“考察对象”。你比方说,摄像头能不能允许关掉、数据能不能从来不上传、仅仅作为本地分析,一切数据随人清理?这么一来,是不是更容易获得信任?
还有一点,技术是不是能更“灵性”点,不要那么“死板”。比如有的场景下,我确实得回个重要信息,你就别死扯着嗓子喊“别走神”,而是在识别危险时才适度提醒。否则就跟过于严厉管教的家长一样,越是唠叨,反而孩子越不听话。社会上“形式主义”的例子不少,别让科技监督也变味成“过度安全”。
说到底,不论是比亚迪还是其它厂,都想卖点有逼格的科技噱头,最好是既能护命、又能让你觉得“高档”。可新事物一多,实际用起来才发现“买卖要的是体验”,不是让人天天战战兢兢过日子。监测是好事,但“知人知面不知心”,别弄得最后咱们被严防死守,“自由呼吸”都少了点。
最后,回到最初那句话:到底是安全重要,还是轻松重要?其实二者不矛盾。真正好的科技,是该提醒的时候温和地提醒,是需要帮助的时候如影随形,是不需要的时候默默隐身,是能选择的、能掌控的、能信任的。但要做到这些,光有硬件和功能还不够,还得有点“懂人心”的诚意。尊重用户的选择权,让每个人都能按自己的需求来设定,而不是被一套机器“训话”。
你买的是车,不是个管家;你追求的是路上安全感,不是被监视的压迫感。科技再先进,服务的是人,而不是管束人。这才是所谓智能化的意义。至于比亚迪这套系统是什么样的“副驾驶”,亲自体验一把,你才知道答案——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开车上路,还是随心点好。当然,是在安全的前提下。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