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吓人,但到底吓人在哪?新能源车企疯狂烧钱的故事,真有那么离谱吗?
最近新能源车企的财报一出来,网上就炸开锅了。一些看起来“吓死人”的数据铺天盖地,比如某新势力巨头,单季度亏损几十亿;还有一家号称“高端品牌”的车企,销量不算太低,但毛利居然是负的,卖一辆亏一辆。更夸张的是,有些新品牌,花了大几百亿去搞研发、建工厂,结果一年销量还不如一些传统车企一款车的月销。也难怪大家看了财报,忍不住冒出一句:“这也太不正常了吧?!”
冷静点。先别急着下结论,觉得新能源车企都是在疯狂烧钱自杀。我们来捋一下这些数据,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先说亏损。确实,很多新能源车企的净利润看起来很吓人,尤其那些新势力,动辄亏掉几十亿。乍一看,好像完全没办法活下去。但亏损这个事吧,得分两块拆开看。第一是营收和成本。新能源车企的营收,其实并不低——很多头部品牌,单季度营收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看起来挺风光。但问题是,他们的成本太高了,尤其是研发和制造投入。像某品牌直接上了自研芯片,还有复杂的智能驾驶系统,这些东西,研发成本分分钟上亿、上十亿。而且新能源车的电池成本也一直压不下来,做高端车型,电池占了整车成本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加上供应链、生产线这些投资,别说赚钱了,不亏就谢天谢地。
再就是毛利率。这个数据其实更值得关注,因为它直接反映一辆车卖出去,到底能不能赚到钱。很多新能源车企的毛利率都不高,十几个点算正常,低于10%也不少见。更离谱的是,有些车企毛利率居然是负的,卖一辆亏一辆。这就让人不禁想问了,为什么还要卖?其实,这事也得分两头看。一方面,负毛利确实不太健康,但背后其实是打市场的策略。这些车企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给车定了一个“看似划算”的价格,甚至一些配置都贴着成本在卖。这样,买车的人看起来赚到了,但企业自己就得咬牙硬扛亏损。另一方面,负毛利可能也跟产品线结构有关。比如有些品牌的入门车型毛利低甚至亏损,但高端车型的毛利比较高,拉平下来其实还能撑住,不是彻底没救。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那传统车企、新势力、外资品牌难道不一样吗?其实,大家都在经历类似的问题,只是各家的压力点不太一样。传统车企毛利率一般比较稳,但它们的问题是难以转型,新能源车的研发投入和供应链整合压力大得可怕,稍微掉队一点,就可能被新势力抢市场。而外资品牌呢,新能源车型的毛利率也不见得高,很多时候靠燃油车的利润来补贴新能源车的亏损。至于新势力,大家都知道它们是“靠融资活着”,所以亏损这件事,某种程度上早就在意料之中。简单来说,不管是老牌车企还是新势力,新能源这条路都是个高成本、低毛利的战场。
那问题来了,这些动辄亏损几十亿的车企,是在乱花钱吗?还是在抓机会?这个问题,得分阶段看。对很多新能源车企来说,现在正处于“战略性亏损”的阶段。为什么说是战略性亏损?因为现在是市场竞争最激烈的时候,车企的核心目标不是赚钱,而是抢份额、抢消费者心智,甚至抢技术优势。你可以理解成,在这个阶段,谁亏得起,谁就有可能活下来——这种逻辑看起来很魔幻,但在高成长型行业里,真的是常态。烧钱搞研发、建工厂、做品牌、铺服务网,这些动作看着疯狂,但其实都有章法,等到市场稳定下来,份额抢得差不多了,才是利润慢慢回升的时候。
当然,也不是所有亏损都能洗成“战略性亏损”。有些车企确实是乱花钱,或者说没想清楚怎么花钱。比如盲目扩张产品线,结果销量没带起来,成本反而高得离谱;或者为了追求短期销量,过度压低价格,结果导致毛利越来越低,自己把自己逼进死胡同。这种情况下,就算融资能力再强,也很难撑太久。
所以,最后回到问题的根本。这些新能源车企的数据看着吓人,但拆下来,其实很多动作都是在为未来铺路。关键不是这些表面的数字,而是它们的战略逻辑:亏损背后,到底是在抢机会,还是在烧自己?有机会抢市场份额的亏损,是值得的;但如果只是无章法地烧钱,那亏得再多,也只是徒劳。
对消费者来说,这些数据也没必要太过焦虑。你买到的车,质量和体验才是核心,至于车企卖一辆亏一辆,那是它们的商业逻辑要去处理的事。对行业来说,这些吓人的数字只是暂时的阵痛。新能源车的赛道注定是一场长跑,真正决定成败的,是谁能扛过这一轮烧钱的激烈战斗,活到盈利的那一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