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警为什么总“放过”你?背后那套“黑暗森林”法则,比你想象的

讲真,每次看到“交警为什么不查你”这种问题,我都想笑。

交警为什么总“放过”你?背后那套“黑暗森林”法则,比你想象的-有驾

感觉就像在问,“为什么阎王爷没找你喝茶?”

答案不是很明显吗,因为还没轮到你。或者说,你在人家KPI考核的优先级里,排得比较靠后。

你真以为马路上那些穿着荧光黄马甲的同志们,是靠玄学在开盲盒,今天心情好,拦一辆看看,明天心情不好,再拦一辆出出气?

别逗了,成年人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生意,一切都是效率。交通管理,早就进化成了一场无声无息、由数据驱动的“黑暗森林”狩猎。

你之所以岁月静好,没被当成猎物,不是因为你开得有多溜,而是因为在系统的“数据炼丹炉”里,你被炼成了一颗“良民丹”,暂时无毒无害,食之无味。

这套系统的核心思维,早就不是猫抓老鼠了,而是牧羊。

羊群这么大,牧羊人就那么几个,一天到晚追着羊跑,累不累?最好的办法是啥?是给羊群装上GPS,再养几条最凶的牧羊犬。

交警为什么总“放过”你?背后那套“黑暗森林”法则,比你想象的-有驾

谁跑偏了,谁不吃草开始啃树皮了,谁看着像要变异成狼了,后台系统直接红灯预警,牧羊犬“嗖”地就过去了。

剩下的绝大多数羊,只要老老实实跟着大部队走,从A草场晃悠到B草场,牧羊人连眼皮都懒得抬。

你,我,我们这些每天通勤两点一线的,就是最标准的羊。行驶轨迹比我的人生规划都清晰,大数据一看你这十几年的路线,比心电图还平,它都懒得分析你。分析你干嘛?浪费算力吗?

这套系统,简直就是社恐的福音,混蛋的末日!

所以,第一层逻辑就出来了:不是不查你,是早就把你查完了。在你毫无知觉的时候。

交警为什么总“放过”你?背后那套“黑暗森林”法则,比你想象的-有驾

你每一次压线,每一次急刹,每一次在不该变道的时候手痒了一下,摄像头这位“雷电法王”都看得一清二楚。这些数据汇集起来,就成了你的驾驶人格侧写。

一个常年超速、频繁加塞、开车跟打仗一样的选手,在系统里早就“金光闪闪”了,属于重点观察对象。他的数据标签可能是“路怒症预备役”、“潜在事故策源地”、“行走的50万(罚款)”。这种人,只要一上路,系统就跟发现BOSS一样,自动给附近的交警同志发任务:前方高能,建议拦截。

反观我们这些中年人,开车突出一个“怂”字。

我作为一个被生活盘了多年的中年人,开车唯一的追求就是“平安回家”。别说加塞了,旁边车道打个转向灯,我能提前五十米就踩刹车,生怕他看不见我这颗谦卑的心。我的驾驶数据,在系统里估计是“过于谨慎”、“毫无驾驶乐趣”、“建议评为五好市民”。

系统一看我这数据,直接把我归类为“道路背景板”,查我?还不如去路边贴两个罚单来得有效率。

然后是第二层逻辑,叫做“外观玄学”与“标签识人”。

这套狩猎系统,除了看你的“内功”(驾驶数据),也看你的“外形”(车辆状态)。

你开一辆崭新的、没上牌的临牌车出门,那你就是整条街最亮的崽。在交警眼里,你就约等于一个头上顶着“我是新手,快来查我”霓虹灯的移动问号。手续全不全?保险买没买?是不是刚从什么不可告人的地方开出来的?不查你查谁?

还有那些改装得花里胡哨,排气管子跟加特林似的,车膜黑得像墨汁,三米开外都看不清驾驶员是人是狗的。这种车,就是典型的“发疯式”作死。

它在用物理形态,疯狂地对交-警-叔-叔-喊话:“我!有!问!题!”

这不叫个性,这叫表演性人格。不拦下来让你演一段,都对不起你这身酷炫的压缩毛巾。

交警为什么总“放过”你?背后那套“黑暗森林”法则,比你想象的-有驾

写到这里,我感觉自己像个给天网系统写说明书的。但讲真,这套逻辑比很多车企发布会的PPT要实在多了。

与之相对的,一辆车,外观干干净净,年检和保险标贴得整整齐齐,连轮胎都刷得锃亮。这种车主,一看就是个讲究人,大概率也是个守规矩的人。

这种“品牌玄学”不只适用于奔驰,也适用于每一辆看起来“很正常”的车。系统和人一样,都会偷懒,都会根据第一印象做预判。你看起来越像个麻烦,你就越容易遇到麻烦。

第三层,也是最扎心的一层,叫“定点清除”。

你以为交警站在路口,真的是在守株待兔吗?

错了,他们是在等系统派单。

比如,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某个路口,每天晚上10点到12点,是酒驾高发期。那好,这个时间点,警力就往这儿“加大加大加大”。你一个从不喝酒的好孩子,正好这会儿路过,被拦下来吹一下,纯属误伤。

再比如,你这辆车,有三次违章没处理,年检也过期三天了。你以为神不知鬼不觉?你错了。从你点火上路的那一刻,你的车牌号就已经在某个指挥中心的屏幕上闪烁了。系统会自动规划你的路线,预测你下一个可能经过的路口,然后把拦截任务派发给最近的警力。

这根本不是检查,这是抓捕。是三体人看了都得直呼内行的“降维打击”。

你还觉得自己开得挺好没被查,其实是在“天网”的监视下,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自己那个脆弱的“低风险”标签。

讲真,有时候我开车走神,想的都是中午吃啥,是吃黄焖鸡还是猪脚饭,这个哲学问题比开车难多了。

所以你看,事情的真相是,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算法和数据包裹的巨大“结界”里。

这个结界,用一种冰冷的、毫无感情的方式,维持着交通的运转。它会奖励那些行为规律、遵守规则的“顺民”,让他们享受丝滑的通行体验。同时,它会用尽一切技术手段,去识别和“猎杀”那些不稳定的、破坏规则的“异端”。

这个系统,高效、精准,甚至可以说有点公平,因为它不认识你,也不在乎你是谁,它只认数据。

但这种公平,有时候也挺让人毛骨悚然的。它意味着你的一切行为,都在被量化,被评估,被定义。

所以,交警从来没查过你,也未曾拦过你,你应该感到高兴吗?

是,也不是。

高兴的是,你被系统认证为“安全驾驶员”,这是个荣誉。

但从另一个角度想,这也说明,你已经无聊和规矩到了让机器都对你失去兴趣的地步。

不过话说回来,这一切的前提是,你别倒霉。

有时候交警大哥就是看你顺眼,或者看你车标比较奇特,想跟你唠唠嗑,你上哪儿说理去?

所以,真正的答案,永远是玄学。

阿门。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