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内卷”不再是贬义词,而是一种进化引擎——你会不会觉得,这世界早就该换个角度看竞争?
在中国街头,随便走进一家新能源汽车体验店,销售可能会滔滔不绝地讲上半小时:激光雷达、城市NOA、800V快充、后轮转向、空气悬架、智能座舱大屏联动……技术参数多到像在发布一款新手机。而在东京的丰田展厅,店员可能更愿意跟你聊油耗、保值率和五年免费保养。不是他们不想讲高科技,而是讲不出来——至少,没那么多可讲的。
这不是偶然。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200万辆,占全球总量超60%。而丰田全球电动车销量刚过30万辆,还不到比亚迪的零头。更讽刺的是,这家曾以“精益生产”定义现代制造业的巨头,如今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甚至被调侃为:“油车卖不动,电车没人买。”
可问题来了:为什么一家不怎么“卷”的企业,反而越来越难卖车?而中国车企在看似无休止的技术军备竞赛中,竟真的把技术越“卷”越强?
我们得先撕掉“内卷=恶性竞争”的标签。过去十年,中国车企的确在价格上杀得血流成河。但细看下去,这场“卷”早已从价格战,悄然升级为技术密度战。
比如,十年前一辆电动车续航300公里就算优秀,现在不到500公里都不好意思出发布会。智能驾驶方面,2020年能实现高速NOA就算领先,如今城市道路自动变道、无保护左转、自动泊车已成标配。小鹏、理想、华为加持的问界,甚至开始挑战L3级自动驾驶的法规落地。
这些不是PPT里的愿景,而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成果。2023年,比亚迪研发投入超400亿元,蔚来、小鹏、理想均超百亿——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不少欧洲主流车企的全年研发预算。相比之下,丰田2023年研发支出虽高,但投向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比例仍显保守,更多资源仍在优化混动系统和燃油平台。
有人会说:这不是浪费吗?这么多车企做相似的技术,重复投入,效率低下。
但换个角度看:正是这种“过度投入”,造就了技术迭代的加速度。
就像当年智能手机爆发期,无数品牌涌入,最终只剩几家巨头,但整个产业链——屏幕、电池、摄像头、芯片——却因此成熟。中国今天的动力电池产能占全球70%以上,宁德时代、比亚迪的电池技术不仅自用,还反向出口到欧洲车企。激光雷达成本五年内从数万元降到千元级,背后是中国供应链的集体突围。
反观丰田,长期奉行“稳妥战略”。他们不是没技术,而是太擅长“控制节奏”。混合动力是他们的天下,氢能源是他们的远梦,但纯电和智能驾驶,总像是“等一等,再看看”。结果呢?市场不等人。消费者一旦习惯了“冰箱彩电大沙发+城市自动驾驶”,谁还愿意回到“功能机”时代?
这背后,其实是两种企业哲学的碰撞:
丰田模式:以效率和稳定性为核心,追求“少犯错”,在成熟赛道做到极致。
中国新势力模式:以速度和迭代为核心,接受“试错成本”,在未知领域抢定义权。
哪一种更好?没有标准答案。但在一个技术变革以月为单位推进的时代,“不犯错”可能本身就是最大的错误。
更值得深思的是,中国的“卷”,正在倒逼全球产业链重构。德国车企高管私下承认:“我们原计划2030年实现的软件定义汽车,现在不得不提前到2026年。”因为中国市场已经不允许他们慢下来。
当然,这种“卷”也有代价。一些品牌倒下了,资本泡沫破裂,用户被层出不穷的OTA更新搞得疲惫。但我们不能否认:今天的中国车企,已经从“模仿者”变成了“定义者”之一。蔚来在欧洲推换电模式,小鹏把城市NGP带到德国街头,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成了全球安全标准的参考。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内卷的本质是什么?
它不是无意义的消耗,而是在高度竞争环境下,系统性提升技术密度与创新频率的生存机制。当一个行业所有人都在拼命往前跑,停下来调整鞋带的人都可能被淘汰。
那么下一个问题来了:当中国车企卷赢了技术,下一步要卷什么?用户体验?出海效率?还是人工智能与汽车的真正融合?
而那些曾经领跑的巨头们,又是否真的准备好,迎接一个不再靠“可靠”就能赢的时代?
也许,真正的危险从来不是“卷”,而是当你还在嘲笑别人内卷的时候,赛道已经变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