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车,现在牛。牛到什么程度?全球每卖出10辆新能源,就有8辆是我们造的。这江山打得漂亮。
但在这片繁华之下,藏着一个我们不常提起的“隐忧”。
一辆聪明的新能源车,就像一个奔跑的人,除了强壮的四肢(电池、电机更需要一个发达的大脑和密集的神经网络——那就是芯片。
一辆车里满满装着两三千枚芯片,比传统燃油车多了好几倍,
而这最关键的两三千颗芯片,十有八九,都不是“中国制造”。
德州仪器、英飞凌以及博世,统统把控着全球汽车的“关键”部件那些名号的背后依靠的全是欧美日那些极厉害的家伙,
他们就像故事里那个卖面粉的老王,一边赚着我们车企的钱,一边还语重心长地劝我们:“造芯片多难啊,交给我们这些专业的来就行了。”
他们在中国建厂、搞研发不是为了帮我们,而是为了更方便、更高效地把他们的“面粉”卖给我们这家最大的“面馆”。
他们想让我们习惯于被“喂养”从而永远失去自己“耕种”的能力。
“自己的大脑,自己造!”
中国人骨子里,有一种精神,叫“不信邪”,
你越说我干不成,我偏要干出个样子给你看,
一场轰轰烈烈的“换心手术”,就这样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开始了。
一些以前不出名的国产芯片企业开始崭露头角,好像蚂蚁搬家一样,一个一个占领被“洋品牌”掌控的领域,
更狠的是,那些造车的“门外汉”,也开始自己卷起袖子,冲进了半导体这个最难的“深水区”。
小鹏、蔚来不满足于只做汽车的“躯壳”他们要为自己的汽车,打造一颗独一无二的“灵魂”——自研智驾芯片。
吉利、小米也纷纷投入重金,开始研发自己的“座舱大脑”。
这帮人是在用行动告诉全世界一个最朴素的道理:把身家性命交到别人手上,终究是不踏实的。大脑必须长在自己的脖子上。
一篇报道,捅破了窗户纸
这场“换心”运动我们自己一直在埋头苦干,没怎么声张。
结果,日本人先坐不住了,
最近《日经亚洲》有篇报道,就像一颗石子扔进平静湖面,打破窗户纸,
这篇报道用非常笃定的语气预测:快了到2026年,就会有中国品牌的汽车,搭载着一颗100%纯中国血统的“心脏”驶下生产线。
它甚至还勾勒出一条连我们自己都觉得挺意外嘅“反转曲线”;到二〇二五年的时候,这个汽车芯片国内生产占比很可能从现在百分之十左右大幅涨到百分之二十五;到二〇二八年的时候,就很可能涨到百分之五十!
这就是说,在短短几年内,将从之前基本全靠“输入面粉”,变成能达到“一半口粮自己种”,
现在,轮到他们睡不着觉了
这篇报道一出,估计欧美那些芯片巨头们,开会时的气氛都要变了。
中国这个市场,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们每年三到四成的收入,
现在这个最大的客户,不仅想自己“磨面粉”,看样子还要把自己种的“麦子”卖向全世界。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丢掉一个订单了,这是眼睁睁地看着自家的“印钞机”,马上就要变成对手的“兵工厂”。
当汽车的竞争,不再是钢铁与机械的碰撞,而是算力与智能的对决时,谁掌握了“大脑”的定义权,谁就掌握了未来。
在这场汽车“引擎”竞争中咱们虽然开始得晚,但一直没落下,
这样你期待那一天吗?一台从里到外,都跳动着“中国心”的汽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