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看起来聪明的代步车,在坡道上出了糟糕的主意,场面令人错愕。
是什么设计让一台标榜“智能”的车,在实际使用中像是丢了扭矩记忆?
换过品牌的车主在三周内跑了四百多公里,曾把体验发到9号APP、小红书和今日头条,引发热议。
11月2日,地下车库与人行天桥成为实测现场,湿润的空气里能听见轮胎摩擦声和转把的细微回馈,画面清冷而直白。
这款车型把驱动分成四个档位:助力推行(A)、经济(E)、滑行(C)、激烈(F),却没有那一档在坡道上稳稳把车托起来的低速档。
以往雅迪、绿源、爱玛等品牌常见的“爬坡档”能在起步阶段给出充足牵引,哪怕半坡停车也能稳稳启动,这一点在城市代步里尤为重要。
11月2日的地下车库测试显示,从坡底起步,经济、滑行、激烈三档均可冲顶;在坡中停下再起步,坡道辅助介入但会后溜约半米,经济档扭把毫无反应,滑行缓慢爬上,激烈档表现相对轻松。
人行天桥的坡度更陡更真实:只有滑行和激烈能从底部冲上去,经济档到一半即停并退回坡底;停在中段时三档拧油门都没有有效牵引,坡道辅助无法代替稳住车辆的需求。
座桶偶发性失灵还会让辅助彻底失效,现场需要手动抱死刹车方能止住后溜。
载人或拉货的实际场景会放大这一问题,电商外卖和同城快运从业者常常依赖低速高扭矩起步携带重量,缺乏此项功能意味着在现实工况下可能会频繁出现尴尬与安全隐患。
行业监管对速度与功率存在约束,厂商在续航、合规与动力输出之间做取舍,设计侧重可能倾向节能或平稳,但这种取舍若忽视低速牵引,用户体验就会被大大削弱。
从工程视角出路并非没有:电机控制器的软件参数可以调整,改变电流限制与扭矩曲线往往能在不动硬件的前提下,显著提升起步牵引能力。
业界内已有案例通过OTA更新优化起步响应与低速表现,部署相对快捷且成本低。
考虑到该车型本身电机功率并不弱,更像是软件策略在关键工况下收敛过度,导致“纸面数据好看、真实表现拉胯”的反差。
社交媒体上的对比视频数量在上升,评论区既有支持厂商安全考量的声音,也有要求恢复低速档位的呼声。
不同利益方的立场交织出两种论调:一种强调续航与合规带来的整车稳定,另一种强调日常可用性与务实场景下的可靠输出。
把控好二者的平衡,是产品工程师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
结论清晰:这款车最大的短板并非电机本身,而是骑行模式的策略性缺失,缺少低速爬坡档让实际使用体验大打折扣。
期待后续通过软件调校恢复或新增低速档,从而把产品的智能承诺落到实处。
未来的观察点在于厂方是否会发布OTA时间表、实测改进数据,以及用户社区对改动的实感反馈,这些将决定这台车能否真正从“概念优秀”变成“街头可靠”。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更全面的实测视频与使用场景,继续把这个话题推向更广的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