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吴永桥站在人工智能大会的演讲台上,手里捏着一份刚打印的数据报告,眉头拧成了疙瘩。 台下坐着上百家车企和供应商的高管,他直接甩出一组扎心数字:中国汽车销量在涨,营收也在涨,可整个行业的利润却暴跌了11.9%!
“除了华为和宁德时代,所有供应商都在跪着求订单! ”吴永桥的这句话像刀子一样插进在场人的耳朵里。 他举着话筒反问:“你们知道博世现在接单的利润率是多少吗? 说出来怕吓到你们——有些项目几乎贴着成本线在做! ”
台下鸦雀无声。 这位供应链巨头的高管毫不留情地撕开了行业的遮羞布:当智驾功能被车企当成“买座椅送方向盘”式的赠品,供应商只能靠压榨自己的血肉来换订单。 结果呢? 研发团队熬夜写的代码,工程师调试的传感器,最后都变成了免费打包的“添头”。
“特斯拉FSD敢卖6万4,用户抢着付钱! 华为高阶智驾也从不白送,为什么? ”吴永桥的嗓门突然拔高,“因为他们做到了让用户觉得这钱花得值! ”
他描述了一个真实场景:某新势力车企去年推出一款带免费城市NOA的新车,结果用户激活率不到15%。 销售总监急得跳脚:“我们白送都没人要! ”可同一时期,华为合作车型的智驾选装率却冲到40%,用户甚至愿意等两个月提车。
问题出在哪? 吴永桥当场放了段对比视频:左边是某品牌免费智驾在路口突然急刹,把后车司机吓出冷汗;右边是华为ADS在晚高峰的闹市区流畅绕开突然窜出的外卖骑手。 “免费的东西,车企不舍得用顶级芯片,供应商不敢堆研发成本,最后就是糊弄人的半成品! ”
更残酷的是恶性循环。 一家给主流车企供货的雷达供应商透露,去年他们被迫把单价砍掉30%,结果测试团队缩编一半。 今年某车型的自动泊车频繁撞到桩桶,用户投诉像雪片般飞来。 “不是技术不行,是我们没钱做足够的路测啊! ”工程师在电话里几乎带着哭腔。
吴永桥算了一笔账:开发一套可靠的高阶智驾系统,至少要烧掉20亿。 某新势力曾宣称自研智驾省了成本,结果被业内人士扒皮:他们的“自研”其实是把供应商方案换层皮,核心算法还是外包的。 “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最后就是马儿瘫在半路! ”
博世内部流传着一个血泪案例。 某车企要求他们三个月交付高速NOA功能,价格压到市场价的六折。 项目组连轴转赶工,交付后却收到大量投诉:系统在隧道里频繁失灵。 调查发现,车企为省钱拒绝安装高精定位模块。 “他们觉得用户不会发现,结果现在售后索赔的钱比当初省下的还多! ”
华为车BU高管私下说过一句狠话:“免费智驾等于慢性自杀。 ”他们给合作车企立下铁规:智驾包必须单独定价,哪怕只标1块钱。 因为一旦贴上“免费”标签,用户就会当成不值钱的赠品,再好的技术也毁了。
特斯拉更是个“狠角色”。 有车主吐槽FSD贵得像抢钱,但身体却很诚实——北美用户选装率超过30%。 上海工厂的工人透露,Model Y生产线特意把FSD硬件装配环节设在最后:“装不装得上万块的芯片,流水台都能看出来! ”
反观某些国产车企,还在玩“硬件预埋”的套路。 某品牌去年把激光雷达塞进10万级小车,宣传页吹得天花乱坠。 结果交付大半年后,承诺的城市导航辅助驾驶连影子都没有。 用户跑到直播间刷屏:“我的雷达是拿来当装饰灯的吗? ”
吴永桥在演讲最后放了张触目惊心的图表:中国主流智驾供应商的研发投入增速,去年首次跌到个位数。 “再这样白送下去,明年我们拿什么和特斯拉拼? 靠PPT吗? ”
台下有人低头刷手机,屏幕上正弹出某车企的广告:“全系标配L2+智驾,限时免费! ”鲜红的“免费”两个字,刺得人眼睛生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