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李想那句“让一群毫无用户思维,完全不关心用户的这帮人,天天的研究技术路线,TM什么技术路线啊?胡说八道!”
如今似乎迎来反噬。2025年7月,理想汽车交出了史上最差成绩单,单月销量暴跌近40%,被零跑、问界、小鹏集体碾压,零跑销量甚至超理想1.6倍。

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依然在高速增长,而理想汽车却遭遇增长瓶颈,这场失速的背后,到底是“十年之痒”,还是真的被友商掀了桌子?
理想汽车十年之痒
2025年,是理想汽车成立的第十年。10年前,谁也没有想到这个主打增程式技术的车企会在短短几年内成长为新势力当之无愧的销冠。
尤其是2021年以后,理想汽车业绩一路向上,直到2024年迎来巅峰时刻,以首个年销破50万的雄姿登顶,全年营收突破1445亿元,在一众造车新势力中风光无限。

但是这个风光,在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公布的时候被撕的粉碎。259.3亿元的营收略超市场预期的251.2亿元,调整后净利润同比暴跌20%至10.2亿元,且处于连续下跌状态。此外,交付量虽然同比增长16%,但净利润却同比下滑20%。
中国新能源这个赛道太卷了,各个车企几乎都拥有同等实力的上下游供应链,理想身处竞争的深水区,却没有护城河傍身,保证自己的领先地位不被淹没,又或者往好了说,理想汽车还在努力深挖它的护城河,但至少目前还不够深。
又或者说,理想汽车在努力深挖它的护城河,但至少目前为止还不够深,因此才能被零跑汽车快速复制,以“半价理想”的旗号,7月单月销量反超理想1.6倍。
造车护城河不够深
2025年1-7月,理想汽车累计销量仅23.5万辆,同比下滑2.2%,全年64万辆目标完成率仅36.7%。 这意味着,下半年理想必须月均狂卖6.8万辆——而它的历史峰值才5.1万辆,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理想跌落神坛的核心原因,正是曾引以为傲的“冰箱彩电大沙发”配置优势彻底失效。问界M7焕新版以更大空间、8K彩电和鸿蒙座舱碾压L系列;小米YU7以半价提供同款配置;零跑C11甚至用15万价格复刻了理想的“移动客厅”。
高端市场同样失守,售价50万+的理想L9+L8,7月销量总和竟不敌问界M9单款车型,问界M9凭借华为智驾和豪华内饰,单月稳定破万,成为30万以上SUV新霸主。
理想引以为豪的“增程技术”,在竞品全面跟进后彻底沦为标配,问界用激光雷达实现城市NOA、小鹏G6标配智驾仅售20万,理想L系列改款仅升级了座椅材质,被网友吐槽“改了个寂寞”。
而在纯电领域,理想始终慢市场半拍,2024年首款纯电MPV MEGA被理想寄予厚望,想要在纯电赛道拔得头筹,MEGA性能不可谓不强悍、数据不可谓不耀眼,雄居同行之前列毫无争议,但是起步50万+的价格以及颇为诡异的“高铁头”车型,甚至被打上“一条龙专用车…”标签,直接劝退了用户,全年仅卖出1.1万辆,月均不足千台,部分门店展车“快长毛”。
相比之下,蔚来的纯电SUV矩阵月销稳定在8000辆以上,小鹏G6/G9系列更是突破1.2万辆。理想在纯电领域的“单腿跳”,让其在增程车失速时毫无缓冲。
而且理想对于研发投入比例失衡更加剧了被动,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理想研发费用中仅28%用于纯电技术,远低于蔚来的65%。当消费者开始为“技术实力”买单时,理想的“堆料式创新”(如后排大屏、冰箱)已难以构成绝对吸引力。
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路径依赖,导致其800V高压平台、城市NOA等核心技术落地进度滞后竞品6-12个月,直到7月底才推出自己的“转型之作”纯电六座SUV理想 i8,结果被营销噱头砸了脚。

如今新能源赛道已是“卷中卷”,消费者也逐渐更愿意为“技术实力”买单,而理想却依然停在消费者愿意为“堆料式创新”买单的幻境中。
理想i8全国统一售价32.18万起,顶配36.98万;但是入门版Pro没冰箱,需要加钱上Max版本;而后排大彩电需要再加钱Ultra版。现如今行业20万以内,这些都已成为标配,理想反而缩水“高配才有”,吸引力进一步下跌。
更重要的是,在理想i8汽车发布会上,为了烘托安全配置,理想直接上演了一场“世界名画”,理想i8 以60km/h左右速度正面撞击8吨重的乘龙卡车,测试结果是理想i8 安全无虞,而卡车前脸变形、四轮弹起,连驾驶室都与货箱分离了。视频一出,全网瞬间沸腾。

但沸腾的不是理想i8那3000-5000台,10%的转化率的24小时大定表现;而是测试结果太过“夸张”,直接违反大众认知常识,网友纷纷质疑其炒作太多,违反物理学规律,讽刺理想汽车为了营销噱头不择手段,随后又遭到乘龙汽车以及其所属的东风集团公开回应打脸。
直到事情发酵5天后,理想汽车才作出官方说明,从“为什么要做这次测试”“碰撞测试的表现”“关于此次事件的舆论影响”“网友讨论的热点话题”四方面做了解释回应。
而在理想i8发布会后,理想汽车5天蒸发300亿市值,连车主群体都被贴上“没素质”标签,这波暴击背后透着更危险的信号,股价跌了还能涨回来,但车主形象一旦崩塌,整个品牌溢价体系都可能土崩瓦解。
最后
当行业红利逐渐消退,消费者回归理性,单纯依赖营销刺激的销售模式终将难以为继。1368541辆的累计交付量曾是理想引以为傲的“护城河”——庞大的用户基数支撑着其“车圈苹果”的生态梦。
但7月的暴跌让规模效应的反噬显现:为维持交付量,理想在7月推出“限时保价+免费升级音响”的促销,直接导致单车毛利率从21%降至18.5%,创2022年以来新低。
而资本市场向来用脚投票,如今理想汽车的股价已较年初下跌32%,正是市场对其转型能力的质疑。增程车曾是理想的救命稻草,但若不能脱离舒适区依赖,终会只会变成拖累其前行的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