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的汤先生,为着“520”这天的“谐音梗”,铆足劲儿想把新座驾提回家,盼着讨个“甜甜蜜蜜”的好彩头。
谁知,这“头彩”还没影儿呢,新车屁股后面的轮胎,就扎了个不速之客——一枚铁钉,这可真是“乐极生悲”了。
汤先生心里那叫一个膈应,想打退堂鼓,4S店那边轻描淡写,说要不咱给您把胎补补,再意思意思送您点积分?
这档子事儿,搁谁身上不得堵心?
这事儿乍一听,像是撞了“衰神”,扎个钉子,纯属小概率事件。
可细琢磨琢磨,这事儿的味道就变了。
汤先生银货两讫,还没亲眼瞧见爱车,就被告知“金身不坏”,这不由得让人犯嘀咕,4S店的流程是不是有点跑偏?
按常理出牌,提车之前不得让买家自己过过眼,确认没毛病再掏腰包吗?
这桩桩件件的背后,实则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消费心理:求个好兆头。
咱老百姓嘛,置办家业要看个黄道吉日,开张大吉要选个良辰吉时,买车当然也得图个顺顺当当。
这种盼头本身无可厚非,但总有商家嗅到商机,炮制各种“仪式感”,让你掏钱买的不仅仅是商品,更是那份“鸿运当头”的心理安慰。
4S店或许觉得冤枉,车是如假包换的好车,钉子是天外飞仙般的意外。
但设身处地想想,花了真金白银,图的就是开开心心把车开回家,结果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心里能痛快吗?
这就好比洞房花烛夜,新娘子发现婚纱开了线,谁还能笑逐颜开?
往更深里扒,这折射出汽车销售行业由来已久的积弊。
信息天平失衡,消费者天然处于劣势,4S店手握更多底牌,更容易玩“障眼法”。
PDI检测是走了过场,还是压根没做?
做了,怎么会漏掉那颗碍眼的钉子?
没做,又哪来的底气拍胸脯保证“毫无瑕疵”?
有人觉得,汤先生过于敏感,扎个钉子而已,草木皆兵。
也有人指责,4S店不够坦诚,明明知道有问题还想蒙混过关。
平心而论,这两种说法都站得住脚。
但更关键的是,我们该如何打造一个更公开、更公正的汽车消费生态,让消费者买得踏实,开得舒心,而不是胆战心惊。
这事儿的结局是,蔚来允诺补偿2万积分,顺带换个崭新的轮胎。
汤先生还在权衡。
这结果,说不上皆大欢喜,但也算聊胜于无。
但这事儿引发的涟漪,远不止于此。
归根结底,汤先生希冀的,不仅仅是一辆代步工具,而是一份安稳,一份愉悦。
而商家的职责,不仅仅是卖车,更是要提供令人满意的服务,建立牢固的信任,让消费者觉得钱花得值当。
毕竟,谁也不想斥巨资,买个徒增烦恼的累赘。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缘由归咎于“时运不济”时,是否忽略了汽车销售环节中,那些见不得光的猫腻和不够完善的规则?
或许,这才是这起“铁钉奇遇记”背后,更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全部评论 (0)